“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高二历史材料阅读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教训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摘自《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自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当时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军需房后来发展为什么机构?其成立的直接原因?(4分)
(4)综合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高二历史材料阅读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房德邻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分别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你认为材料一所强调的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应该是指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你从上述观点中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高二历史材料阅读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改革取得怎样的效果?(7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并分析其原因。
高二历史材料阅读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出塞 材料二 材料三“汉委奴国王”金印 材料四
请回答:
(1)昭君出塞是在什么时候?(1分)有何意义?(2分)
(2)材料一、二体现了汉朝怎样的民族政策?(1分)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2分)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说明了什么?(2分)
(4)材料四中“大秦王安敦遣使”至东汉是在什么时候?(1分)有何意义?(2分)
(5)四则材料反映的史实相似吗?(1分)为什么?(2分)
高二历史材料阅读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结合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汉朝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疆域的四至。并结合图中箭头所示分析秦朝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 |
高二历史材料阅读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