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2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誊写      貌和神离       漂泊(pō)       曲(qū)突徙薪

    B. 法码      韬光养晦       肄(yì)业       模棱(1ínɡ) 两可

    C. 诟病      重蹈复辙       戏谑(nuè)      信手拈(niān)来

    D. 疏朗      宁缺毋滥       滂(pānɡ)沱     量(liànɡ)体裁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为了写这部《历史通俗演义》,光正史就看了4052卷,还查阅了众多的稗官野史,

    在著述界他真是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B.某建筑公司的施工人员为了赶工期,过了晚上十点钟还在作业施工,施工发出的噪声

    振聋发聩,让周围群众不得安宁。

    C.世博园里的展馆绚丽多姿、美轮美奂,它们巧妙地将科技和各国的自然风光、人文特

    色融为一体,完美体现了世博会的主题。

    D.周庄的桥因陈逸飞出神入化的丹青而扬名天下,周庄也因此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古镇一跃而为“江南第一水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环保部门应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承认和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批评权,发挥公众对环境破坏者的监督和纠正作用。

    B. 国家海洋局将模拟菲律宾以西海域发生强烈地震海啸,并作出应急响应,以提升组织受影响的有关省份开展海啸预警和避险决策等。

    C. 目前,北京在周边的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建立了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以保障北京农产品供应充分、质量安全。

    D.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分三步实施,中国火星车将在火星荒原上取样后返回探测器,把火星“历史”带到我们眼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B.“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这副对联赞颂的历史人物是北宋的范仲淹。

    C.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等。

    D. 莎士比亚戏剧为我们展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着他的艺术高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文中①②③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词语和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 ,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 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 。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A.丰腴      凛然     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B.丰姿      毅然     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C.丰腴      毅然     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D.丰姿      凛然     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__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④________,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

    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 ,。(《诗经•氓》)

    ⑥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⑦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⑧千古江山,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袒

    B.寡人将谁属国                  属:从属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D.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去其‘荆’而可矣     万物皆被其泽

    C.故老聃则至公矣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D.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先考虑利人而不要先考虑利己。”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赶),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劝勉。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偏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文章中,周公说:“利而勿利也”,你是否认同周公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

    千秋岁 黄庭坚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

    飞骑轧,鸣珂碎。

    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

    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

    醉卧藤阴盖。

    人已去,词空在。

    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

    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

    注释: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宜州见到秦观遗作《千秋岁》词后的追和之作。②兔园,汉梁孝王园。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中的“飞骑轧,鸣珂碎”,表现了黄、秦二人飞骑奔驰,马头上的玉饰击鸣的情状。

    B.“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写黄、秦二人在被贬后一起狂放高歌、翩然起舞的姿态。

    C.“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两句,含蓄表现了黄庭坚对秦观离世万分痛惜的思想情感。

    D.这首词感情深沉,既有词人痛悼故人的无限深情,也有自己的身世之感,切身之痛。2.请结合诗歌内容,任选角度赏析“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这一诗句。(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

    人类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历史。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从地理环境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东亚大陆之上,是典型的“大陆型文化”。

    大陆型文化的观点主要是冯天瑜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区别于海洋文化的大陆民族文化,相比而言,西方文化属海洋文化,古希腊人依赖海洋,穿梭于海洋之上,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文化类型。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面毗邻浩淼的太平洋,西北横亘着漫漫的戈壁,西南耸立着险峻的青藏高原,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中国陆地国界线东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南到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总长达22,800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陆界基本上以河流、山川、戈壁等自然物作为分界。如东北的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及黑龙江;北面有沙漠及戈壁;西面和西南面有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横断山脉等。

    中国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交通不便,产生了相互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古语所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从而为封建割据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而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所以,从秦汉到隋唐,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与匈奴为代表的草原文化以及南亚大陆的佛教文化进行过颇有深度的交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没有出现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被摧毁,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尔希拉华,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南侵而中断那样的“断层”。同时,辽阔的地理空间也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强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东南方向是广阔的太平洋,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饭稻羹鱼”的古越人,在六七千年前即敢于以轻舟航海。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出土了木桨、舟的模型与许多鲸鱼、鲨鱼的骨骼。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越族,古越人早已融合于汉族或某些少数民族。同时,中国沿海一带的先民和后来的渔民很早就向海外迁移,台湾先民高山族也是古越人的一支。

    一面临海,三面是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的地理状况,使版图辽阔的中国, 形成了其内部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又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形成了与海洋文化、其他大陆型文化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社会、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文化,是一种与中世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并列的宗法制度的文化。

    1.下列各句的表达意思与原文相符的一句话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而“隔绝机制”正是文化系统生成的先决条件。

    B.中国文化没有断层完全是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古印度、古埃及、古罗马一样的外族入侵的现象。

    C.尽管中国沿海一带的先民很早就敢于轻舟渡海向外迁移,但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典型的海洋文化。

    D.中国传统文化兼具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工业文化特点,是一种宗法制文化,但又与中世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同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国形成大陆型文化的原因。(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

    秋潮

    郭建英

    我已经渴望很久了,在灰暗的凝视中,在惨淡的死寂里,它终于来了。

    这就是京都深秋的夜风。这威势,是一种告别,是一种远逝,是一种涤荡。对于我,也是心灵的默契和启迪,也是焦渴期待的回答。

    对于秋风体察得入微入致的,当数欧阳子的《秋声赋》了。秋风的兴之容,气之声,作者是以心去领悟,以神去契合,以思去发掘的。每读,必悚然惊悸,仿佛也拂扬着肃杀之气。

    然而,欧阳子笔下的秋风,兴起于夏秋之间,沐浴于风草佳木之绿,最初酷似淅淅沥沥的雨声,渐渐才成浩荡杀气和如兵如刑的严酷。而今夜的秋风,却从空廓苍穹中落下,汇北方离原上的凛冽,排成方阵,来扫荡残枝败叶,排遣烟雾云霭。是的,我早就呼唤这场秋风了。

    不知何故,今年北京的秋风愁惨得像铅石,像死灰。终日灰雾笼罩,太阳化为一团无光的白纸,天空变成一汪停滞的死水,浑浑沌沌,郁郁闷闷,全不见高爽的清,宁馨的静,令人情思悠远的悲凉。树叶虽凋残,但不陨落,虽腐败,但不透黄。无声地挂在枝头,遮一片惨白的阳光,投下模糊的影子,该消逝的偏偏死恋,该枯损的偏偏滞留,该流放溃退的,偏偏抽丝滴漏,该长啸大哭的,偏偏低声抽泣,这样,怎不使人郁结怨闷呢?

    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

    然而,眼前却是一个个阴沉的日子。愁惨,阴郁,拂都拂不去,无奈,我只有一遍遍地听着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悲怆》,体味着作曲家的叹息、回忆和最后的向往……这旋律的飞翼像秋天的鸽子盘桓消逝,带着一缕灰色的悲哀和闪烁不定的希望,以及萦绕不绝的甜蜜。本来,生活就是以痛苦和悲哀作为自己的奠基石的。当它青烟般和灰鸽一起飞掠,对于人们的感情应当是一种召唤,一种抚慰,一种拨弹了。然而,这少有的秋色也过于凝重了,寂寥了,长久了,像飞不出的梦,焦躁,呼喊,挣扎,却又销蚀,磨灭,自馁,一日日损耗着感情,砥砺着力量。

    终于,一场凌厉的秋风来临了。从天空,从地面立体地拉开了纵横交织的战线,进攻了。一切晦气、阴霾都将在它的凛冽清明的大气中消散,这是怎样辉煌的景观。松悚骇而憧悚,杨摇撼而颤抖,那些早已干枯而不黄不落的死叶也如瀑布,萧萧飞落。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生,有一种生观,与之相伴随的也有一种死观,死总在徘徊,流连,便会造成生的沮丧,灰暗。当树叶全部谢去,剩下可数的枝条,而天空也刮清了弥漫的尘埃,露出晶莹清辉。月像梨花柔红,星像雏菊黝青,一切都经过洗涤,经过淬锻,爽朗,洁净,仿佛飒飒流下缕缕清寒,暗暗砟人肌骨。月辉流溢,夜光清朦,远方的古塔若隐若现,近旁的西山似睡似醒,仿佛都在梦里,又都在沉思中。尤其那一起一伏温存而肃穆的山影,仿佛绵延的弦,震颤着,向着青宵鸣唱。

    四野寂静,粗干细枝都没有一丝摇动,啼哑了,但那修长的枝条,在沉默里,已孕育了一粒紫红的苞子,它将在我的窗前陪伴我整整一个冬天,它圆实,饱满,仿佛明日,就会绽放,但是它一味地等待,一味地汲取,没有一丝焦躁。多少年了,我们在长冬里隔窗对望,漫漫地成了故知好友,它就是来年的绿叶。

    ⑩在天地相衔的地方,有一抹淡淡的影子,苍茫的像浮云飘渺的天籁声,我知道这是落叶的疏林,绘出天宽地阔的景象,凑成一片忧愁哀伤,引发你心中的酸楚,微甜,它简直像不息的钟的回响,望一眼便会引起心中的微颤,而凌晨,疏林后会升起曙色的第一抹淡红,然后再为那轮绚丽的红日长久梳理,最后以自己纤细的手臂,把它托起来,于是才有冬天的阳光,从疏林上,可望雀阵,鸦群,那呼啸的起落,寂寂的翅翼,都平添了冬日的诗意。冬,有自己素净的美,也蕴含着纷繁的美,这种美是秋风的馈赠。

    啊,秋潮退去了,四野在沉寂中蕴含着生命的躁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因为北京的秋天愁惨、凝重、凋残、树叶留恋枝头,所以总会让人产生情思悠远的悲凉,使人郁结愁闷。

    B.作者叙写今年北京秋天的境况和自己的心情,是为了突出自己对凌厉秋风的焦渴期待,为后文进一步叙写深夜秋风做铺垫。

    C.“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那是因为作者眼中北京的秋季有与郁达夫《故都的秋》有相同的特点:清、静、悲凉。

    D.第④段和第⑦段开头的两个“然而”分别从两个方面描绘今年北京秋天的景色,两段运用相同的写作方法,画面逼真,景色特点鲜明。

    E.第⑧自然段对深夜秋风的凌厉之势的详尽描写,照应题目中“秋潮”的“潮”字,秋风气势如潮汐,辉煌而磅礴,蕴含生命的躁动。

    2.作者在第③和④段中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其用意是什么?(5分)

    3.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这是怎样辉煌的景观”,概括这“辉煌的景观”有什么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4.文中说“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你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这句话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按要求作文。(60分)

    唐诗中的名句“明年春色倍还人”,其喻意丰富,发人联想,它或让人联想到个人、家庭、国家、民族、世界……,或联想到历史、现在、未来。请展开联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