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通过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材料主要表明

    A.妇女人格独立地位的法律确认

    B.工业革命极大提高妇女地位

    C.工业革命激发妇女的参政意识

    D.民主进程激发妇女维权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代中国的游牧与农耕两种异质性文明圈的互动与演进首先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但是由于二者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导致其历史趋势是在冲突中

    A.版图扩张         B.间歇互动

    C.走向融合         D.相互对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而补版国书未署副使名,英国便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主要反映了

    A.传统理藩外交理念受到冲击

    B.清政府近代外交机构缺失

    C.清朝政府意在建立平等外交

    D.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由此可得出

    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

    A.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B.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

    C.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D.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它本身得以广泛传播,此后,人们开始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就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反映出牛顿力学

    A.推动了自然界各领域的进步  

    B.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依据

    C.推动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发展

    D.对人们认识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潘恩在其《常识》一书中说: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这一思想在美国宪法中主要体现为

    A.共和主义     B.联邦主义

    C.主权在民     D.三权分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现象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共同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这是一个新兴经济体的货币首次作为储备货币,这也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一个改革和推动其包容性提升的机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特里芬难题”的破题,并分析破题的背景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民意测验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测验方法,中国较为规范的民意测验发端于民国时期。

    1926年1月4日,当时有较大影响、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群体的《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主编孙伏园向读者征求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该民意测验前后进行了55天,收到有效投票791份。

    附《京报副刊》“新中国柱石十人”测验评选结果:

    排名

    姓名

    备注

    排名

    姓名

    备注

    1

    蔡元培

    1916年始任北京大学校长

    6

    王宠惠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2

    汪精卫

    广州国民政府主席

    7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中共中央总书记

    3

    蒋介石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8

    李烈钧

    国民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国民大革命

    4

    吴稚晖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9

    于右任

    国民党员,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参加过二次革命、国民大革命

    5

    冯玉祥

    北洋军将领,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组建国民军

    10

    徐 谦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参加过反袁斗争和国民大革命

    结合“新中国柱石十人”测评结果,评点一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观念。

    要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评点有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博士的任务主要为掌教弟子,当国有疑事时亦要掌承问对。博士为在职现任官员,俸秩比六百石,博士有固定员额,西汉和东汉初俱设博士十四人。……加博士祭酒共十五人。在教学上,规定博士要以家法上课,每经按不同家法各有专任博士一名。发展到东汉,以上要求又小有灵活。如光武帝时曾增设《左氏》学博士四人,……此外,东汉还设有庆氏《礼》和伏氏《尚书》博士。授课虽讲求家法,然亦有兼说者。如光武帝时张玄,本为《颜氏》博士,他授课时又兼说严氏、(宣)冥氏《春秋》。为了验证博士的学识、考究博士的论辩机智,还经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博士之间或博士与名儒之间的辩论。光武帝刘秀即曾“会诸博士论难于前”;章帝大会诸儒于汉宫白虎观,以问难形式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由皇帝裁决,连月乃罢。 

    ——摘编自《洛阳太学》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汉博士选任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两汉严格博士选任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家骅与陶行知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会考制度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国政党源流大体可分为两支,其一为革命派,另一为立宪派。革命派以同盟会为正宗,源于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立宪派在清季为宪友会,亦为政闻社、咨议局联合会和江浙派。民国后,分别演变为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集团。具体演变情况如图: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清末民初政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政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苏联日益担心阿富汗形势可能会给苏联本国南部穆斯林人口带来不安因素。实施南下战略,实现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并切断欧洲和远东联系。 勃列日涅夫不希望自身南部边境出现一个不受控制的阿富汗,决意除掉阿明。苏军入侵导致阿富汗有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投入了70万人的兵力,耗资500亿美元。约6.5万人伤亡。……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的俄罗斯人认为,出兵阿富汗是“政治冒险”。……1980年,联大特别会议通过《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大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1989年2月,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材料二  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认为阿富汗是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藏身之地,在不到一个月之后发起报复性战争。美军以强大兵力入侵阿富汗,攻击基地组织武装分子以及为这些武装分子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政权。美军入侵虽使塔利班政权被迅速击溃。但在此后的多年里,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袭击活动有增无减。11年来,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投入了1.3万亿美元的开支,美国公众对美军在阿富汗的支持率降到了11年来最低点降。60%的美国公民认为,阿富汗战争的耗费不值得,每三个美国人中就有两个赞成更快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战争成了美国真正的“长期难题”。

    ——摘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苏联自身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发动的对阿战争其本质特点有何一致性?其共同影响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

    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