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连线题 2 题,综合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某历史学家曾说,——以“民族国家”为新效忠对象而取代旧式“宗族”“种族”和“国君”的对象,反映民国以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所填的内容应该是(  )

    A. 五四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土地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外贸统计资料,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用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美国一架波音飞机,这是 “中国制造”的尴尬;按照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就是,中国仅仅得到了一点面包屑而已。这段材料实际上强调

    A. 中国只有加人世贸组织才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B. 国际贸易需要平衡和互惠

    C. 经济全球化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D. 新技术革命可使国家贸易量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国语·周语上》提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

    A. 统治范围扩大   B. 中央集权加强   C. 封建邦国众多   D. 政治发展不平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高帝纪下》载: “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高帝此举(   )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    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 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B. 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C. 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D. 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 山火这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较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此诏书意在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

    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

    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说“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         B.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

    C.分封制度后期造成分裂动荡         D.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今吏部之职,拟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也者。今凡不由吏部拟上而特旨迁除者,谓之传奉官,必不久而罢。” 这一现象发生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种现象突出反映了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农民为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力

    C.农民能支配自己全部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杭州府

    湖州府

    嘉兴府

    田减少量

    31顷

    79顷

    1354顷

    地增加量

    184顷

    28顷

    1560顷

    A. 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 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 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发泄,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阻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另外,切断清军、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经历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二者比较正确的是(   )

    文明发展的支柱:前者采集和狩猎,后者工商业 

    主要生产力:前者人力为主,后者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政治制度:前者一般是专制统治,后者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④意识形态:前者人类精神开始觉醒,但宗教迷信仍是主导,后者科学理性日益主宰人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20世纪,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主要的世界革命者的角色。一个是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另一个则是首先抢占道义制高点,充当意识形态挑战者,与此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分别是

    A. 美国和苏联   B. 德国和苏俄   C. 德国和英国   D. 苏俄和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

    A.议会权力的扩张性和至上性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和灵活性

    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民国时期有人写了这样一封信:“共和病国,烈于虎狼,纲纪荡然,国亡无日。近闻伏阙上书劝进者不啻万余人……明谶云:终有异人自楚归,项城即楚故邑也。其应在公,历数如此,人事如彼,当决不决,危于积薪。伏愿速定大计,默运渊衷,勿诿过于邦交,勿怀情于偏论,勿蹈匹夫遹守之节,勿失兆民归命之诚,使衰年余生,重睹开日。”写信人希望“重睹开日”的意思是

    A.复辟帝制  B.继续革命

    C.再造共和  D.严肃纲纪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革命逸史》作者冯自由说:“晚清壬寅癸卯年(1903~1904)间,上海维新志士有乌目山僧者,章太炎着之《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着之《革命军》,书面均署其名。时人只知山僧为方外人,而不知即中国教育会会长黄宗仰也。”这反映出

    A.维新派与革命派走向融合                B.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相似

    C.佛教思想与革命思想有相通之处            D.章太炎、邹容信仰佛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28年中共《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用……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而1931年中共土地革命路线则提出“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井冈山土地法》对推动中共革命的发展没有起到作用

    B.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

    C.没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巩固

    D.当时中国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A.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 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面的示意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导致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A. 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   B. 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 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为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A.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 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 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还出现了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机器生产需要简便的工作服装    B.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

    C.工业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    D.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题(1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盛宣怀奉命会同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目睹上海“洋商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地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所以,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董事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设立总会”,委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地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限制,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朱英《清末商会的成立与官商关系的发展演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很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0字以上)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夸按法国律例,民律第371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213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多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二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去掉。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维新派与革命派在反封建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剪辫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