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7 题,其中:
选择题 35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3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5 题
  1.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

    A.从俄国国情出发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  ③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                D.斯大林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罗斯福新政被称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很快波及全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B.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

    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D.经济规律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班黑板报这样介绍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后,迅速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首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从工业领域整顿全国经济。农场主经营良好可以使用‘蓝鹰’标记。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文中与历史不符的有

    A.0处            B.1处               C.2处               D.3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次机遇,其含义是指

    A.各国乘机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B.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C.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运行机制           D.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最深远意义是

    A.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B.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了一定好处

    C.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D.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根本目的是

    A.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B.控制部分行业,以攫取高额利润

    C.通过投资基础工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学习完本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我们不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应采取固定的模式

    C.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D.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一五”计划的执行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生产组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

    1962年

    农业产值

    棉花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

    2200万担

    实际达到

    比上年增长11.6%

    3400亿

    2400万担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文化大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是

    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②对国情认识不足  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急于求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造成1959到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以此为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改革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今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考察凤阳县小岗村本身是对该地1978年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以土地公有为前提

    D.现有土地承包关系永远不会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1992年……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元璋故里涌春澜,十八农夫划地田。歃血为盟求腹饱,签押作证避囚牵。”其中的“划地田”是指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现已失去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一五计划实施

    C.三大改造完成     D.对外贸易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

    A.以市场调节为主   B.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   C.完全由市场配置   D.通过政府计划实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资源比较丰富  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由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

    ①由单一经济部门扩展到多个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③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④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等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于这段材料,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

    ③经济区域化使经济全球化无法实现  ④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现代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2008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据灾损报告,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15分)阅读史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步伐,但两国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改革正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请回答:

    (1)图1中的人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体制(或制度)?(8分)

    (2)图2和图3中的人物都主持了苏联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有哪些? (4分)

    (3)从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和教训?(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和你们都要以这样一种精神来面对共同的困难。感谢上帝,这些困难都只是物质方面的。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则已降低;各级政府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2年罗斯福就职演说词

    材料二  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上。国际政治合作的基石是敦巴顿橡树园关于一个永久性的联合国的建议书。然而,只有我们今天面临的棘手的经济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时,才能建立起友好的和建设性的国际关系。

    ——1945年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

    ——岳麓版教材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困难”最先开始的领域和在这一领域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具体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的具体办法并概括罗斯福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的因素。(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