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综合题 2 题,连线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1 题
  1. “家”字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家”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

    A.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B.道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

    C.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当时风气,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这主要体现了

    A.察举制影响了人才选拔

    B.郡县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湖湘学统的代表人物王船山说:“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在这里,王船山

    A.强调儒学与传统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

    B.主张儒道互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C.重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可撼动

    D.借助传统宣扬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是1798-1850年中国银钱比价变化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英国对华鸦片倾销

    C.丝茶大宗贸易衰减

    D.外国控制中国金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

    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赫胥黎原著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严复译文(与上文对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以今日之见。严复译文

    A.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B.真实的反映了赫胥黎的原著

    C.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

    D.阻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1875-1931年中国棉布供应的来源(百万平方码),关于该表说法正确的是

    1875

    %

    1905

    %

    1919

    %

    1931

    %

    工厂产品

    27

    1.1

    158

    5.8

    831

    28.2

    进口货

    457

    21.8

    509

    20.2

    787

    28.7

    300

    10.2

    手工业品

    1637

    78.2

    1981

    78.7

    1798

    65.5

    1815

    61.6

    总计

    2094

    100.0

    2517

    100.0

    2743

    100.0

    2946

    100.0

    A.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手工织布业拥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

    C.工厂织布的竞争力弱于手工织布

    D.手工织布产量的增加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特刊,征文探讨中国应当以何种方式重建经济。该刊共刊登了16篇论文和10篇随笔。

    从上表可以看出

    A.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

    B.实行社会主义成为民众普遍要求

    C.中共的革命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

    D.知识分子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书》(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官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共机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它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改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大地已经萌生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此适应,黄宗羲提出的与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封建异动因素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是令人瞩目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生活愿望。

    ——摘编自谢贵安《<明夷待访录>“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出现的时代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