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发展

    C.专制权力加强

    D.儒学成为正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假使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的工作很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是

    A.太尉

    B.丞相

    C.廷尉

    D.御史大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

    C.制度创新

    D.民主强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机构,属于监察体制的有

    ①御史大夫②参知政事③御史台④都察院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A.加强北部边防

    B.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其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保证皇位世袭

    B.体现皇权独尊

    C.证明皇位正统

    D.震慑割据篡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建立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了海滨。海滨之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的“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这些表明当时

    A.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

    B.秦朝政治中心准备东移

    C.秦朝准备进行海洋开发

    D.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章节名称是

    A.环境:大陆与海洋

    B.政体:帝制与共和

    C.传统:专制与民主

    D.基础:农业和商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B.《唐六典》

    C.《宋史会要》

    D.《清史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两位学者各自根据其阅读史料,提出对汉代社会型态的看法。甲学者认为汉代社会是地缘社会,聚落内部的血缘联系不强;乙学者则认为汉代是血缘社会,聚落内部同姓的力量强大。我们应如何理解两位学者意见的差异?

    A.甲学者的主张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后的形势,较为合理

    B.乙学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延续性,较具说服力

    C.两位学者立场相反,说明历史没有客观性。

    D.古代社会地域差异大,两位学者结论都不具说服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具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