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泥(nào)   杂(huì)   发财(hèng)   如之笔(zhuán)

    B.装(dìng)   调(zhuó)   土墙(pī)     为虎作(zhāng)

    C.笑(shěn)   香(pèn)     国子(jìān)    于成见(yòu)

    D.反(jié)   趄(liè)      花板(bào)       丢三四(l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社稷    庠序    揠苗助长   守株代兔   B.恻隐    羞恶   当人不让   望洋兴叹

    C.倾覆    莞尔    无人问津   循循善诱   D.晦朔    讴歌    遗笑大方   邯郸学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孔子     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的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②孟子破除世人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     确立仁义对社会人生的最高价值。

    ③老子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    

    A.告诉    力图   诚实      B.告诫   力图   诚信

    C.告诫    企图    诚信      D.告诉    企图   诚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节所选的材料跟《论语》中其他章节一样,不止是记录孔子的思想,而且把孔子的声气口吻表现得栩栩如生

    B.老子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位低头深思的哲人,他的话不多,却总是那么新颖独特、面目一新

    C.朝生暮死、春生夏死或者夏生秋死的虫,跟那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的冥灵,以及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无疑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D.在常人眼中,“天下”是最尊贵的东西,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眼中,生命的价值才是不相上下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孔子强调富而可求和不可求的分界,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

    B.孟子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不仅是讥讽逃兵,而是说明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C.庄子告诉我们,境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判断的正误,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D.墨子认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一点儿都不难,关键是统治者要把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付诸实践为关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以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 “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 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2分)

    3.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6分)

    4.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探究“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 危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身于为非   爱:喜欢

    B.是殷人之尽如比干            幸:希望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         称:相称

    D.故周之夺殷也,拾于庭         遗:丢失的东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使谗谀诈伪为贵          使伛天性剖背

    B.废自然,虽顺道不立       故小痛在体长利在身

    C.强勇之所不能行,上不能安   尽如比干,上不失,下不亡

    D.闻古扁鹊治其病也         是幸殷人尽如比干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论证“国不得安”的一组是(  )

    ①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②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③ 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         ④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⑤ 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⑥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5分)

    (2) 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5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③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1.请简要概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2分)

    2.从子路与孔子的对答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孔子形象?(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无信,       。”(《论语·为政》)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 文体自选;(2) 题目自拟;(3) 不少于800字;(4)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