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上述记载,最能印证历史上的哪一现象或变迁

    A.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B.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

    C.政府对管理竹子种植的重视          D.东周到明代初年的经济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

    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

    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

    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造成“这个奇迹现已消失”的原因是

    A.经济建设的需要                       B.侵略战争的破坏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自然灾害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革命的推动           B.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制度环境的大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政治文化范式”是指决定一种文化形态的根本面貌和属性的最核心的命题,一旦这一命题出现重大的变化,整个政治文化形态就会随之改观。有学者据此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文化范式的确立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导性原则。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了

    A.意识形态变化对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制度变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C.“一国两制”必须以和平为前提

    D.经济发展是实现统一的物质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主要是指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一群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乡巴佬,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更邪门的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A.说明美利坚民族缺乏创新精神                B.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

    C.强调美国宪法存在明显的不足                D.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恩格斯在1892年《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写道:“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材料表明《共产党宣言》

    A.推动各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B.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C.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思想武器          D.有利于世界无产阶级的大联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说:现代西方福利国家虽然从模式上看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却又带头改革,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据此判断,该材料中“革命”的目的是

    A.改变经济结构完善福利制度               B.保障经济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C.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D.减少公共开支压缩福利规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威廉·C·沃尔弗斯发表的《稳定的单极世界》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单极世界和单极稳定论。他认为冷战后的美国是仅存的超级大国,是唯一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大国,世界上没有别的大国能与之抗衡。因此,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是持久稳定的。上述观点错误的根源在于

    A.没有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B.对当今国际政治新格局缺乏清醒认识

    C.没有充分认识到威胁世界和平的种种新问题

    D.忽略了20世纪末美国综合国力下降的事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19世纪中期,不论对于中国历史还是对于世界历史,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支持或反对“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观点的主要理由(7分)。

    (2)写出19世纪中期以来推动经济史主体在“西方”成长的主要政治、经济与科技因素(9分)。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认为:到19世纪中期,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全都卷入整体世界,人类到此才真正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活动舞台。这一时期,由于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任何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等,都有可能在国际广泛传播,都有可能为其他民族所利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任何文化既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由于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任何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等,都有可能在国际广泛传播,……这一时期任何文化既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卡尔·马克思认为,各工业化国家将先于其各自的殖民地爆发革命。他指出,西方资本家正不断将其剩余资金投向殖民地,而在那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与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社会主义者一样,马克思认为这些投资将持续下去,并且这些殖民地将成为像其西欧母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

    马克思也曾预期,随着各殖民地走向工业化和繁荣昌盛,原先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

    今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看到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现在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把马克思的结论整个颠倒了过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评材料中关于革命爆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注:雇运之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7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独立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爆发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然而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又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实际上惟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因而惟有法国革命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法国革命之所以常常被称作“大革命”,也许就是因为需要突出它和英国革命及美国革命的这种差异的缘故。

    由于法国革命具有这种特殊的经典性,它在现在民主政治创制方面的贡献自然也非同一般。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摘自马克垚编《世界文明史》(上)

    (1)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说明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如出一辙”,及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更经典”。(11分)

    (2)如何理解法国大革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材料三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6分)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6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