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2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 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虽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初期,它就是(   )

    A. 会子   B. 瓦子   C. 交子   D. 官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开凿于隋朝,纵横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以哪座城市为中心

    A.涿郡       B.洛阳        C.江都         D.余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④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成就辉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作有“诗史”之称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

    C.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辛弃疾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客观事实,反应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率军取得郾城大捷的南宋抗金将领是

    A.寇准     B.岳飞    C.秦桧    D.戚继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苏湖熟,天下足”表面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元朝的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意大利旅行家    的行纪,来了解当时大都的繁华景象。

    A.利玛窦      B.马可•波罗       C.宋应星     D.南怀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

    A. 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 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 “瓦子”“瓦舍”的出现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代有一部医书收入了药物1892种,收入药方11096个,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它是以下哪一部医书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B.西起鸭绿江,东至嘉峪关

    C.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D.西起临洮,冬至鸭绿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的画是

    A.《女史箴图》         B.《清明上河图》

    C.《秋郊饮马图》        D.《村童闹学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7世纪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中俄北京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乾隆在位期间进行了十次大规模战争,合称为“十全武功”,而他也自称为“十全老人”。下列战争发生在乾隆帝时期的是

    A.靖难之役            B.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A.美洲             B.印度洋沿岸

    C.大西洋沿岸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大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一次,他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明朝时,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选举官员的制度合不合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隋唐开始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新科进士”的第一名称为什么?“赚得英雄尽白头”说明这项考试是容易还是困难?

    (3)这项考试制度对唐朝有什么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明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写成的文章称为什么?

    (5)你如何评价明朝对科举考试的规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摘自《岳麓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元朝部分疆域图

    材料三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图表结构,如果唐太宗要下一道诏书,将经过几个程序?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实行什么样的行政制度?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

    (3)从材料二的图片上找一找,你知道当时的泰州属于哪一个行省吗?

    (4)材料三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当西方社会跃上世界文明进程制高点的时候,中国却在封建社会的迟暮中步履蹒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英方在信函中说,英王为了“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却称,英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尔国王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朝,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又据尔使臣称,欲求小海岛一处(割一个海岛给英国),以便商人停歇,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

    材料三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一些殖民者组成的英国贸易公司通常由政府授予贸易特权,英国女王甚至授予大海盗德雷克以骑士称号。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在陈述“使团”来华目的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信函译文与英方信函原意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简要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3)材料二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当时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各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某校拟举办一次专题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策划。

    (1)设计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展专题讲座,完成资料卡片。

    (3)举办图片展,填写图片说明。

    (4)小小辩论会:在明清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上,有人总结为“明修长城,清修庙。”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