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6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程大利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B.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C.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D.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手铐  汪海潮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商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商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家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中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让人心有余悸。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别人的圈套,最终发现老朋友向他行贿,波澜顿生,高潮迭起。

    C.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鱼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D.陈大明因“手铐”而受贿,表面上看是不知情,但实际上骨子里则充满着贪欲,从而告诉人们要不断加强自律,完善自我道德修养。

    E.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告诉人们即使真正廉洁的公仆,即便暂时避免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2.小说插叙主人公陈大明的家庭情况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主人公陈大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手铐”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少隐嵩山。父光嗣坐死,熙载来奔。时烈祖辅吴方修明法令,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补和常滁三州从事。时人士自中原至者,多已擢用,熙载在京洛,早负才名,独落魄不偶,亦不以介意。烈祖受禅,召为秘书郎,使事元宗于东宫,谕之曰:“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辅吾儿也。”熙载亦不谢。在东宫,谈燕而已,不世务。

    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始数言朝廷事所当施行者,尽无所回隐。 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契丹入汴,晋少帝北迁,熙载上疏曰:陛下有经营天下之志,今其时矣,戎主遁归,中原有主,则不可图矣。”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齐丘诬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入为虞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周太祖有天下,用事者犹议北伐,熙载曰:“北伐,吾本意也,但今已不可耳。郭氏奸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言虽切,而朝廷暗于机会,经营中原之意终不已。周人果以籍口,兵入淮南。齐王景达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为监军使,熙载言:“出师,大事也,当先正名。莫信于亲王,莫重元帅,安用监军使哉?”亦不从。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千里,金币求之。然性忽细谨,老而益甚。蓄妓四十辈,纵其出,物议哄然。熙载密语所亲曰:“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坐托疾不朝,贬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斥诸妓。后主喜,欲大用之,而去妓悉还。后主叹曰:“孤亦无如之何矣?”宿宫中,赐对多所弘益,后主手教褒之,进中书侍郎,卒年六十九。

    后主谓侍臣曰:“吾竟不得相熙载,欲赠平章事,故有是否?”或对曰:“晋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即故事也。”乃赠右仆射同平章事。废朝三日,谥文靖,命葬梅岭冈谢安故墓侧。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及太祖受禅,人服其识。

    (节选自《南唐世家·韩熙载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燕而已,不世务           谙:熟习,熟知

    B.元宗意独之,命权知制诰       嘉:赞美

    C.他国人不远数千里,金币求之     辇:辇车

    D.宿宫中,赐对多所弘益         直:值班,值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独落魄不偶             ②度我至军中,公

    B.①今其时矣,戎主遁归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合一契

    C.①齐丘诬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  ②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①莫信于亲王,莫重元帅      ②管弦呕哑,多市人之言语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B.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C.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D.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熙载年轻时性格放旷。他曾隐居在嵩山,父亲韩光嗣犯罪被处死,来投奔南唐,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

    B.韩熙载早有才名。初到南唐先不受重用,他也不介意。烈祖继位,他被任命为秘书郎, 在东宫侍奉元宗,韩熙载也不推辞。

    C.韩熙载多才多能。他才气飘逸勃发,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尤其擅长碑碣创作。性格上在细谨事情上疏忽,年老更甚。

    D.韩熙载很受后主信任。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但因他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而罢。他去世后,后主废朝三日,追封谥号给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⑵齐丘为之请,止削官,迁外郡,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②【政】通“正”,正当的意思

    1.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2.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缺的诗文。

    1.塞上长城空自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愤》

    2.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3.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5.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划横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修(qì)     芳(xīn)     奇(bā)     喷出之(bó)

    B.踯(zhú)    摇(yì)     国(shāng)   鼎玉石(dāng)

    C.诡(jué)    然(chuàng)   视(kuī)     旅情怀(jī)

    D.雪(xiàn)   噪(guō)     戏(nuè)    名钓誉(g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绸缪   凋谢   朦胧   怄心沥血   B.飘缈   跌宕  隐逸  面面相觑

    C.留滞   溽热   阴霾   真率稚气   D.剽窃   收迄   凌厉  切中肯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是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尽管近年采取了加开临时客车等措施,但暑运出行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各大火车站是万头攒动,众多旅客重足而立,场面混乱不堪。

    C.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D.小说家就像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不管世态如何变幻,他们都安之若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五年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堪称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B.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胜任。

    C.广州恒大足球队首次参加“世俱杯”比赛,与欧洲、南美洲和非洲的冠军同场竞技,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的差距。

    D.到目前为止,中国珠算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B.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婉约派代表人物如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人物如苏轼、辛弃疾。

    C.王昌龄的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D.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郊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⑤④②①③⑥          B.②⑥①③⑤④

    C.⑤②③④⑥①          D.②⑤①③⑥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不同时期较为流行的寒暄语,请探究这一语言的变化在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和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并将探究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1)上世纪70年代:“你吃饭了吗?”

    (2)上世纪80年代:“你下海了没?”

    (3)上世纪90年代:“你找到工作没?”

    (4)本世纪初期:“你买房了吗?”

    内容变化的特点:

    折射出的心理:____                                  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沙发漫游”。

    近年来,“沙发漫游”(Couch Surfing)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逐渐受到经济拮据的青年人的青睐。沙发漫游者会加入专门的网站,并尽可能多地提供他们的个人信息,从而在那些愿意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的会员家里打地铺或者睡沙发,或跟他们换房旅游。这类网站通常会通过安全认证程序,比如核实姓名和地址,推荐和担保某位会员为可靠房主或房客。

    沙发漫游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个小孩在一起玩耍。小男孩收集了不少好看的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交换时,小男孩担心对方不会倾其所有,便偷偷地把最大的和最好看的石头藏起来,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睡梦中露出了笑容。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的糖果?

    要求:在所给材料范围内作文,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