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0 题
  1.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揭示了

    A. 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该论述说明这一制度

    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优势

    D.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A. 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 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C. 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 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A. 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

    B.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D.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清朝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 对封建社会进行无情揭露

    B.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

    C.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D. 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它)是一门奇妙的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这一理论

    A.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 弥补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C. 与“自然界无跳跃”原则基本一致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 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 深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严重弊端

    D.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出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法治

    B. 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C. 借助宗教形式,彰显人性价值

    D.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

    A.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B.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C. 倡导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

    D.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入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理论……社会政治价值远远高于学术价值。”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理论”的是

    A. 《海国图志》

    B. 《孔子改制考》

    C. 《变法通议》

    D. 《文学革命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D.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A. 体现了旧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 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 倡导国共合作实现社会主义

    D. 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 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C.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世界弱小民族

    D.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格中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 ①②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B. ②③思想相互对立和冲突

    C. ①③其目标任务基本相同

    D. 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出自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第二次结合”时期,毛泽东为吸取苏联建设的教训强调

    A. 突破“城市中心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 依据国情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D. 必须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A.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B.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4—17世纪,在罗马教会一统天下的西欧社会内部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它们在西方人文精神演进的历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等信条,他又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少数英才”唤醒西欧社会采用的基本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人民的诉求。结合材料一、二,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动者认为惟有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华文明的哪些内容备受启蒙思想家推崇?他们出于什么目的推崇这些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思想发展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法治”的主张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法治”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纡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夫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治”主张和“法”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法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有学者将戊戊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试从材料三的法治主张说明这一观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以来“法治”思想发展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