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书写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A.酌zhēn   唤zhào    拘nì      红guì

    B.临bīn    望qiáo    山luán     然yǐ

    C.论bèi    裂jūn     愚méng     绵gèng

    D.字tiě    华yì     抽yē      风m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出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这样,这位“马可福音”的作者成了威尼斯的护城神,其标志为狮子。

    B.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让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怎样才能使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更有效?

    C.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

    D.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全场都情不自禁地应主持人要求唱起歌来。

    B. 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C. 治理雾霾,保护环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D. 扬州的胜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可谓别具一格,个园假山的堆叠,更是巧夺天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义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戏剧学院学习时,只有我跟他学习过弹钢琴。

    B.诚信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C.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D.扬州有一位六旬老人宗玉祥收藏门票近40余年,全国各地风景名胜门票加起来共有数千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背影》中深深的父爱,《父母的心》中对子女的情愫,《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都是散文中的“神”。

    B.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者最钟爱的那株古藤萝毁于文革时期,批判的矛头直指“十年浩劫”。

    C.《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迷人的风光,赞美了“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

    D.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的澄净,一如作者磊落的胸襟;而《水调歌头》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词人积极乐观的情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书写 共 1 题
  1.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看海的深处,点点海鸥,把对海的印象shū然间诗意成天水一色的境地了。海浪轻拍着沙滩,五颜六色的泳装鲜艳成靓丽的风景,白云悠悠地散布着天宇间的宁静,tián淡雅然的波光浪影,点点liàn滟如粼的金浪花,在轻柔的摇yè中,牵出人许多美丽如织的思绪。

    (选自《被日照温暖的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诗中景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的莺歌燕舞;

    是“              ,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崇山峻岭;

    是“             ,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迷蒙冷寂。

    (2)诗中情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豪情壮志;

    是“落红不是无情物,              ”的奉献精神;

    是“              ,谁言天地宽?”的满腔悲愤。

    (3)                           ,盖竹柏影也。

    (4)王笑曰:“                      ,寡人反取病焉。”

    (5)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综合实践。(10分)   

    【小题1】【名著长廊】

    保尔走上前去。“公民,您为什么不干活?”

    那男子用轻蔑的眼光,把保尔全身从上到下地打量了一番,反问道:“你是什么人?”

    “我是工人。”

    “那么,我和您没有什么话说。叫工长来,或是你们的……”

    保尔翻眼看了看他,说道:“要是您不肯干,您就别干。只是车票没有我们的签字,您就别想上车。这是工地主任的命令。”

    说完保尔又问那女子:“女公民,你也拒绝吗?”可是,他马上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冬妮娅•杜曼诺娃!

    以上选文出自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作家           (1分);冬妮娅是保尔的初恋情人,选文写了保尔与冬妮娅在哪里意外相遇的情景?这次意外相遇,让保尔和冬妮娅彻底决裂,试分析他们决裂的原因。(3分)

    1.【汉字方阵】

    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

    ——袁鹰《汉字的魅力》

    中国的方块字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蕴涵着许多哲学思想。如:“值”,“人”要站得“直”,身价才高,告诉我们为人要正直;“臭”就因为“自”“大”了一点,所以臭名远扬,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请仿照这种解释,从下面汉字中任选一个,说说“汉字中的哲学”。(3分)

    隘   舒   趣

    2.2013年12月20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3”,进行了揭晓,“房”当选国内年度字,“争”当选国际年度字。

    房:温饱是民生之本,而房子,是中国人最实在的人生愿望。高居不下的房价意味着人的一生积蓄贬值到不如几间住房,意味着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房奴,“楼价如此虚高,引无数百姓竞折腰”。“房”字的当选,也是民众对于利好政策出台的期望。

    争:当前国际社会的最大热点就是“争”,钓鱼岛争端、朝鲜核试验、美伊剑拔弩张……利益不同,争永远是国际热点。但是,争从来都不是争端的解决办法,如何和气、和平推动各类事端的解决,是重中之重。

    也请你盘点你的2013,选一个汉字(“值”“臭”“隘”“舒”“趣”“房”“争”除外)作为

    你的“2013年度汉字”,并简述选择的理由。(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6分)  

    (甲)                      (乙)

    雁门太守行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若个④书生万户侯?①吴钩:刀名,刃弯。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字的妙处。(2分)

    2.李贺,人称“奇才”“鬼才”,虽一生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但从这两首诗中依然可以看到他   的豪情。(2分)

    3.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4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①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③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④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⑤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⑥暨黄鲁直⑦二公皆以摈斥⑧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⑨,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注:①逄逄然:拟声词。②薪采者:樵夫。③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④元微之:元稹,字微之。⑤知退:白行简,白居易的弟弟。⑥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⑦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⑧摈斥:排斥,这里指贬谪。⑨嘻: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折蛇行:                      (2) 乃记之而        

    (3) 其下有                    (4) 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以:其境过清           洞此三人得名         

    B.为:全石以底           或诗文以纪之

    C.而:潭西南           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D.于:泥掌故            与微之会夷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

    (2) 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4.试分析本文表达的情感与《小石潭记》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

    夜半钟声怎么到客船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这些优美的古诗句都描写了深夜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些诗人为什么都写半夜钟声或乐声,却几乎没有人写正午的妙音呢?这正体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科学现象。

    ②声音在凉爽的夜晚传得尤其远。夜深人静没有噪音是一个原因,但却并非主要原因。

    ③光是一种波,声音也是一种波,光会反射和折射,声音同样会反射和折射。当声音发出后,如果在空气中向四面八方的传播速度相同,那么声音就会像膨胀的球一样向外传播,但是,不同位置空气的温度和密度是不同的,而且地面等固体还会反射声波。因此,地面附近的声音不可能像膨胀的球一样四处扩散。

    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而声音的传播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空气温度越高,传播声音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声音在从气温较低、传播速度较慢的气层进入气温较高、传播速度较快的气层时,不但会发生折射、反射,还会像光一样发生全反射。大气层中,温度不同的气层有很多,那么,声音向高处的传播就不断遇到阻碍(被反射和全反射)。于是,就像光很容易局限在玻璃光纤中传播一样,声音也很容易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透出去到达高空。声音的能量损失就很少,可以贴着地面或江面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声音的强度却没有多少衰减。于是,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从此岸传到彼岸,其实在寒冷的天气里,如果湖面或江面结了冰,即使在比较喧闹的白天,人们也可以清晰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彼岸的声音。

    ⑤声音在白天传播得特别高。白天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升高,而且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那么贴地传播的声音速度会大于高空的。当地面附近发出声音时,向地面传播的声波会被地面向上反射,而向上传播的声波能大部分会通过折射进入高空。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人在高空就会格外清晰地听到来自地面的声音,如果唐朝诗人曾坐在热气球里旅行,或许会给我们留下“晌午钟声到云霄”的诗句。也正是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所以白天的声音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不会有感而发了。

    ⑥奇妙的是,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就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一门大炮在不断发炮,当有人驱车从数百千米外的远方驶向大炮时,起初还能听到炮声隆隆,但距离大炮近一些的时候,有一段路程里却听不到炮声;再靠近一些,就又听到了炮声。究其原因,很远处听到的炮声是高空大气反射到地面的炮声,近一些的地方既没有高空大气反射的声波,又没有大炮直接传来的声波,所以就形成了静区。再靠近时,大炮的声波直接传来,人又可以听到了。当然这就是声音传播的奇妙之处了。

    ⑦“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诗句,一语道出了声音喜欢向较凉爽的地方传播的科学事实,真实体现了文学的美感和科学的美妙。

    (选自2011年第4期《大科技》,有改动)

    1.文章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

    3.第⑥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4.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客船上的人一般只能听到夜晚的钟声,而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8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幼小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2.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同时又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证明,请结合选文内容,分点概述。(5分)

    3.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4.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3分)

    5.结合小说的主题,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70字左右)(5分)

    70

    80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60+3分)

    23、以“我在这儿等着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不得出现与试卷阅读短文相似的内容。 ③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④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