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脉搏      珠连璧合    应(gōng)       风尘仆(pú)

    B.通牒      按部就班    信(jiān)       帖(yù)

    C.绵里藏针  谈笑风声    杀一百(jǐng)   停(bó)

    D.委曲求全  走投无路    移默化(qián)     热(zh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

    ①由于斯诺克世锦赛首日转播失误,英国广播公司一再道歉,________原因,并承诺他们将尽可能多地向观众提供斯诺克节目。

    ②当今世界无论物质生活水平怎样提高,也绝不应该成为阅读滑坡的世界,任何一个________ 阅读的人都有可能被生活淘汰。

    ③像其他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都市的喧嚣________给人以繁华之感,有时也会让人感觉烦躁。

    A.申明            忽略 即使/也             B.声明             忽视 即使/也

    C.申明             忽视 尽管/但             D.声明            忽略 尽管/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富,先修路”,一个贫穷的地方要想开发,就必须先修路;有了宽敞的路,自然就有了来开发的人,正所谓穷家富路

    B.面对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市政府应该正本清源,大力加强中心城区饮用水的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C.在铁证面前,薄熙来还振振有词,为他的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辩解,这一行径再次受到广大民众的谴责。

    D.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学生只能目无全牛,成为答题的机器,自身却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下发了“演员个人营业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她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再活一辈子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交规”不仅让城市交通事故大幅减少,人们日益增强的交通法规意识也使得公路交通较以前更为畅通。

    B.上海某中学为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专门开设展台,展出了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

    C.因三公经费紧缩,今年奢侈用品的销售出现了实际行情与市场预估截然相反的现象。

    D.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位历经沧桑却仍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老人形象,揭示了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及美的真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最大的妙处在于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①正相反,中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丽海涵,小而永恒

    ②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

    ③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又浓,沁人心脾

    ④更不因为它处于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韵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论文雅

    孙克强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2.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彩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一片烛光隐隐。人群伫立无语,只有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清华大学的几十名师生,冒着严寒自发前来,手捧蜡烛围成 “心”型图案,并井然有序地鞠躬后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回答:“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杨先生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回忆时说。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引述涉及四千余位作家,上万种著作,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吴宓称赞他:“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俱通”,学界称其为“中国博学鸿儒,当代文化昆仑”,世人赞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他19岁一入清华便立下“横扫图书馆”的志向,每日都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即使是身处困境,钱先生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每日只能看马列著作。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后来,第一批老弱病残大赦回京,名单上却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寂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最了解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参加追思活动的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说,他初读《围城》时,也只觉得如书中所言,人生处处会遇着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人类的“围城困境”。后来他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作茧自缚之下,活得怎能不虚伪沉重。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真挚、坦然。”

    《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书也对他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先生离世后,清华学生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

    是的,先生给清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寂静”的背影。

    先生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我们看来需要“忍受”的“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他墨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不要奇怪为什么钱先生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一个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1.文中写钱钟书夫妇没有被第一批“大赦”回京一事有何作用?(4分)

    2.请解读结尾一段中“唯一的钱钟书”和“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的含义。(4分)

    3.简析钱钟书先生的“寂静”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4分)

    4.文章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萧子显字景阳,幼聪慧,文献王异之,爱过诸子。七岁,封宁都县侯。永元末,王子例拜给事中。累迁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奏之,诏付秘阁。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尝从容谓子显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时以为名对。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又启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记》。春年迁国子祭酒,又加侍中,于学述高祖《五经义》。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故。

    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然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与促宴。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尝闻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其见重如此而已。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致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诏曰:“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殒,恻怆怀。可赠侍中、中书令。今便举哀。”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余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前世贾谊、傅毅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诗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谓才子。’余退谓人曰:‘一顾之恩,非望而至。遂贾谊何如哉?未易当也。’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①分竹: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学述高祖《五经义》           递:传递

    B.每与促宴                                              引:请,召

    C.书成,奏之                 表:古代大臣上书皇帝的一种文体,此处名词作状语

    D.遂贾谊何如哉                                     方:比拟,相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子例拜给事中                   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尚书令沈约见称曰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①前世贾谊、傅毅徒                         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D.①恻怆怀                                   ②某所,而母立

    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萧子显“负其才气”和“见重”的一组是

    A.①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           ②可谓得明道之高致

    B.①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            ②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C.①圣制符同,复在兹日                                  ②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D.①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                         ②每有制作,特寡思功

    4.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显尽管恃才傲物,死后被太宗赐予谥号“骄”,但是他的才华依然得到了高祖、太宗两任皇帝的赏识。

    B.高祖认为他编篡《通史》,完成之后定会超过此前的其他史书,萧子显巧妙应对,认为此举成就堪比孔子。

    C.萧子显聪慧好学,善于写文章,著有《鸿序赋》《幽通》等文,为人称赏,并先后编篡《后汉书》《齐史》两本史书。

    D.萧子显在《自序》中谈到创作时,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是兴之所至,并不是苦心孤诣地构思而来,这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5分)

    (2)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上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2.请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两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个小题)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   (杜甫《蜀相》)

    知我者谓我心忧,。              (《诗经》)

    2.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子曰:“德不孤,________。”               (《论语》)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4.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4分)

    中央出台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禁令后,全国范围内的奢侈浪费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公款消费明显减少,部分高档酒楼销售额大幅下滑。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北京市高档餐饮企业收入下降超过35%,上海市下降超过20%。高档礼品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于是有人产生了“反对浪费,会不会抑制消费”的疑虑。

    其实,从中长期来看,国家减少公款消费,可以把节约的经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地方上;老百姓摆脱了讲究脸面和排场的高档消费这个沉重负担,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学习、健身、休闲旅游等方面。这些最终都会转化为更高质量的消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2012年中小学生上网调查”统计表,请阅读后回答问题。(4分)

    学生上网普及率

    小学87.5%

    初中91.4%

    高中93.9%

    学生上网内容

    玩游戏52.4%

    QQ聊天40.2%

    学习和其他7.4%

    家长对上网的态度

    反对72%

    赞成23%

    顺其自然15%

    家长反对的原因

    影响学习54%

    接触不良信息41%

    其他5%

    1.全面把握图表信息,从学生或家长的角度概述结论。(不超过40字)(2分)

    2.就你的结论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不超过30字)(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以“听从心灵的召唤”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书写认真工整。②观点或主题鲜明。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④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