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井田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地主阶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    )

    A.天人关系                                    B.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

    C.儒道释三教的关系                           D.理与气的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早期译者翻译《物种起源》,对“evolution”一词的翻译强化了“进步”的含义,认为生物的改变,一定是朝“进步”的方向而去。而达尔文自己却不认为所有的进化都必然朝着“进步的倾向”。近代译者对《物种起源》的翻译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看重(    )

    A.实用性                     B.科学性                      C.基础性                     D.思想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初,以绅商为主体构成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

    ①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②出台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力

    ③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④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士崩瓦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儒学所用的是纯粹的道德,而不宣传神圣;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伏尔泰推崇儒学和中国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4)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想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6分)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些“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20世纪初的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材料一  (一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1918年)

    材料三  一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一共只有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2)“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指的这个“开端”的含义及当时促成这一“开端”的有利因素有哪些?(8分)

    (3)材料三说明了一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