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2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2 题
  1.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家国一体,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设三公九卿   B. 修长城

    C. 推行郡县制   D. 制定秦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反对分封制

    C. 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A. 宗教色彩

    B. 宗族色彩

    C. 神权色彩

    D. 皇权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 人声鼎沸

    B. 鼎鼎有名

    C. 三足鼎立

    D. 问鼎中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秦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邪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当时郡守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齐郡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 齐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 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B. 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D.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 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根本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

    B. 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

    C. 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 国家大一统

    B. 皇权至上

    C. 天人合一

    D. 风水学成为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朱元璋毁灭的“那个庞然大物”是为了(     )

    A.废除宰相制度           B.建立内阁制度

    C.打击勋贵集团           D.强化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有多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

    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

    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对此表述恰当的是

    A. 图①符合朱元璋真相

    B. 图②符合朱元璋真相

    C. 图①图②都毫无史学价值

    D. 真相有待科学考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

    B. 事实上行使丞相权力

    C. 草拟审批政令

    D. 裁决军国大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