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家比较两支清军──绿营与淮军,认为各有利弊。如曰:(甲)“营官皆选补,士皆土著,兵非将有,为国家之军队。”(乙)“上下一体,有如父兄之与子弟,委任专而事权一,形成一利害团体,人人肯出死力。”(丙)“国家的武力变为私人的武力。”(丁)“官不久任,兵为世业,训练不施,心志不固,每遇征调,临时抽选,临时命将,团结不坚,指挥不灵。”利弊配对正确的是:

    A.绿营的利为甲,弊为丙

    B.绿营的利为乙,弊为丁

    C.淮军的利为甲,弊为丁

    D.淮军的利为乙,弊为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这表明当时(   )

    A. 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

    B. 周礼对诸侯国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C. 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具

    D. 尊崇周礼是诸侯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道:“我们有必要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视为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如同一曲戏剧的三个场次。”此处所说的“衔接、演进”主要反映在

    A.对守旧势力进行无情革命

    B.把夺取政权作为奋斗方向

    C.将反帝爱国作为革命目标

    D.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导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雅典公民……当他抓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材料说明古代雅典人

    A. 充分享受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各项福利   B. 直接民主的好处在于为本阶层谋利益

    C. 获得平等的同时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D. 因个人隶属于社会而享受充分的权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A. 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   B. 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

    C. 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   D. 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 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 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公司法》,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粉墨登场:它由特许变为自由的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是

    A. 自由主义思潮兴盛   B. 重商主义的再兴

    C.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D. 全球化趋势加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内阁几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掌握了一部分的立法权,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

    A. 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   B.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确立

    C. 英国的首相和内阁来自下议院多数党   D. 英国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

    A. 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B. 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C. 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D. 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

    A. 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 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 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D. 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上述两则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一一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一一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几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一一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路径。

    (2)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

    材料二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健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

    材料三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那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在芦台督师,得到他的上书,只是随便地说了一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办法,闷闷不乐的回到上海,……所有的希望完全成为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在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1)请运用所学知识概要说明材料一中的两位先驱获得盛誉的主要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斗争道路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