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4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9 题
  1. 下面加点词的读音与注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qiāng)进酒:请   玉(zhù):筷子         塞草(féi):病,枯萎

    B. (yīn)岩泉:震响   酩酊(mǐngtǐng):喝醉酒   (hú)叶:树名

    C. 菡萏(hàndàn):荷花     欢(nuè):玩笑         (xǐng)识:认识

    D. 征(duó):大铃     (weī)阑倚:危险       雨(héng)风狂:放纵凶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B、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目中无人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B.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春蕾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拾贝》。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      ;第三类,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③⑥    C.⑤②③①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面诗句吟咏的诗人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咏李白)

    B. 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给一棹孤舟 / 把孤舟托给北征的湘水 / 把湘水付给濛濛的雨季 / 似海洞庭,日夜摇摆着乾坤。   →(咏杜甫)

    C. 巴山夜雨已经淹没了晚唐的歌声 / 一代人多年没有回家 / 而谁是那双秋池涨水的明眸 / 被千里之外的一首《无题》彻底照亮。  →(咏李商隐)

    D. 石破 / 天惊 /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 这时,我乍见窗外 / 有客骑驴自长安来 / 背了一布袋的 / 骇人的意象 / 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 / 已挟冷雨而降。  →(咏杜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没有颠倒的一项是(   )(3分)

    A.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 巧笑东邻女伴            D.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杨柳岸晓风残月”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营造生动可感的意境,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下面诗句也采用了这一手法的是(   )(3分)

    A.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有关文体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古代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统称近体诗。    

    B.律诗每首四联,每联两句,依次称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律诗每句平仄都有严格规定,凡双数句都要押韵。    

    C. 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为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D. 词的风格往往具有继承性,但北宋前期词的风格却一反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为主,以抒写闲情逸致和儿女情长的离愁别恨为重要内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人王勃、陈子昂、贺知章、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贾岛、孟郊、白居易、李贺,分别被称为诗杰、诗骨、诗狂、诗佛、诗仙、诗圣、诗豪、诗奴、诗囚、诗魔、诗鬼。

    B.豪放派为宋词的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该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张元干、陈亮等。

    C.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高,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D. 新乐府运动是指唐朝后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 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 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 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2.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 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 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 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 “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 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 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刚抚定,刚遣长子迟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如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淳、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部使者刚抚定              檄:文告。

    B. 刚遣长子迟贼              喻:开导。

    C. 愿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 以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 廖刚认为古代天子应有亲军自己统率,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 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 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每空1分,共10分)

    (1)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边庭流血成海水,               。(杜甫《兵车行》)

    (4)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6)                 ,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

    (7)                 ,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8)                 ,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人世几回伤往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4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无晴。

    1.(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为了使思想更精深,情感更精美,许多诗人呕心沥血,苦心经营。有的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的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的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你从所学的诗词中任意挑出一个精心锤炼的字词,说说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菩 萨 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诗人880年在长安应举,逢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逃至洛阳,后又流落到江南。

    1.简要概括词人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2.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注:本词写于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

    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一句,词人是如何抒写自己愁苦之情的?(4分)

                                                                  

    2.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三句,被前人称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请阅读下面这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漂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艺术起于至微。”诗意总是体现在一些富有美感的细节上。请你仿照画横线的三句诗,再寻觅三个富有诗意的细节,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将下面四句诗,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2分)

    一次,唐朝诗人贺知章、王之涣、杜甫、李白四位好友在一起饮酒赏月。席间有人提出以圆月酒杯为内容各吟一句联成一首绝句,吟不上者不得喝酒。贺知章先吟出第一句:“       。”吟罢,他斟了一杯酒。王之涣续吟第二句:“        。”随即,他也给自己斟了一杯酒。杜甫先斟了一杯酒,放在自己面前吟道:“      。”下面该李白了,只见他慢条斯理伸手将三杯酒全端在自己面前一吟而尽,然后哈哈笑着吟道:“      。”另三位诗人大笑不已。

    ①金樽斟酒月满轮           ②手举金樽带月吞

    ③圆月跌入金樽内          ④一轮圆月照金樽

    顺序依次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⑴自选角度;⑵自定立意;⑶自拟题目;⑷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