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作文题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2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3分)

    A.禅(shàn)让琅琅(láng)书声悄(qiāo)寂给(jǐ)养

    B.创(chuāng)伤半身不遂(suí) 泥(nì)古泥泞(nìng)

    C.浸渍(zé)命运多舛(chuǎn)游弋(yì) 渣滓(zǐ)

    D.墙垣(yuán) 方兴未艾(ài)嫉恨(jì)聒(guō)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B.清代的诗、词、散文,总体成就虽未能超过唐宋两代,但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不乏优秀作品。

    C.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人口过度集中,造成了不少城市的就业、住宅、水电等问题日益严重。

    D.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中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最近几年,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地膜、农药污染。农村大量推广地膜技术,废旧地膜不能及时清除,散落田间,导致白色污染。农民喷施农药后,农药瓶随手乱扔到水沟、机井里,导致水体污染。二是粮食、蔬果污染。现在农村白血病、心血管病等各种疑难病症增加,除了与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外,粮食、蔬菜里化肥、农药残留多也是重要原因。三是养殖污染。农村养殖户日见其多,一些人把畜禽粪便随便堆放在村口路旁,滋生大量蚊蝇,污染环境。四是焚烧秸杆污染。一到夏、秋收获季节,留在地里的麦茬、玉米秸都被一把火烧掉,浓烟四散,造成大气污染。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关键词: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年来,更改老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请从以下两例中任选一个拟写赞成或反对的看法。要求:说出理由,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1)“砧杵桥”改名为“珍珠桥”   (2)“仁怀市”拟改为“茅台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撝(huī):挥手呵斥。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 (3分)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次:驻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 ▲ ) (3分)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③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④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韩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儿子与他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3分)

    ⑵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3分)

    ⑶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天 词》 欤抑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文段中“稼轩”指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________。(1分)

    3.根据文意,写出“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有高下之分”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3分)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分)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明月松间照,。(王维《山居秋暝》)

    2.,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战士军前半死生,。(高适《燕歌行》)

    4.,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5.,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举杯邀明月,。(李白《月下独酌》)

    7.今逢四海为家日,。(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8.,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选自2008年《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文章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4分)

    2.文章构思巧妙,以明暗两条线索穿插其中,试作简要分析。(4分)

    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倾听那涛声”的含义。(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1.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6分)

    2.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6分)

    3.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1.从材料看,简要概述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70分)

    时下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什么“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甚至连洋鬼节“万圣节”也稀里糊涂地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世界阅读日”。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不仅如此,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国家的国民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

    请在“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以“阅读”为核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题目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2 题
  1. 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涅槃”本指佛教徒修炼到功德圆满的境界,郭沫若以此象征了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旧礼教的叛徒——觉慧。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E.《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是策略谋略的教科书,奇谋妙计层出不穷,请举出使用美人计的一则实例,并说明其策划、实行、目的及结果。

    (2)简述曹操杀吕伯奢的经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