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 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我看到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笑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看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小米口袋上的骆驼黄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

    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

    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是用一根旧绷带捆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翻浆”为题,开篇扣题,但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到“翻浆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见后文与“翻浆”无关,篇末也未点题。

    B.司机起初不愿让青年搭车,主要是因为这个青年在夜晚拦车,而且竟然不怕戈壁滩的春寒,愿意“蹲大厢板”,司机担心他有不良企图。

    C.文中多次提到“鬃绳”,它是贯穿整个小说的线索。出人意表的结局,也是由“鬃绳”来完成的,从而完成了小说人物的塑造,揭示了主题。

    D.在怀疑青年是要偷我提包的贼后,我对青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张牙舞爪”、“贪婪”和“疲倦的狗”等文字,可见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

    E.小说故事发生在夜晚的戈壁,气氛紧张;情节在窥视中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明:三个要素的成功使小说格外吸引读者。

    (2)小说塑造的“青年”具有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3)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4)小说在人际方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B.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巽,字令叔,赵郡人。少苦心为学,以明经调补华州参军,拔萃登科,授鄠县尉。周历台省,由左司郎中出为常州刺史。逾年,召为给事中,出为湖南观察使,锐于为理。五年,改江西观察使,加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巽持下以法,吏不敢欺,而动必察之。顺宗即位,入为兵部侍郎。司徒杜佑判度支盐铁转运使,以巽干治,奏为副使。佑辞重位,巽遂专领度支盐铁使。榷筦之法,号为难重,唯大历中仆射刘晏得其术,赋入丰。巽掌使一年,征课所入,类晏之多岁,明年过之,又一年加一百八十万贯。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抵河阴,久不盈其数,唯巽三年登焉。迁兵部尚书,明年改吏部尚书,使任如故。

    巽精于吏职,盖性使然也。虽在私家,亦置案牍簿书,勾检如公署焉。人吏有过,丝毫无所贷,虽在千里外,其恐栗如在巽前。初,程异附王叔文贬窜,巽知其吏才明辩,奏而用之,宪宗不违其请。异勾检簿籍,又精巽,故课最加衍,亦异之助焉。巽为吏部尚书卧疾郎官相率省问巽初不言其病与之考校程课商略功利至其夕而卒。然性强很狡恶,忌刻颇甚,乘德宗之怒,谋杀窦参,物论冤之。初,参为宰相,不悦于巽,自左司郎中出为常州刺史,仍促其行。不数月,参贬郴州司马。久之,巽自给事中为湖南观察使,郴即属郡也。宣武军节度使刘士宁以擅袭父任,物议不可,朝廷不得已而授之。及参之贬,士宁尝以绢数千匹赂参,巽在湖南具奏其事,言参与藩镇交通,德宗怒,遂赐参死,议者冤之。巽廉察江西,喜怒之情,而无罪被戮者多矣。元和四年四月卒,时年七十一,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李巽传》)

    【注】榷筦: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大历中仆射刘晏得其术       雅:很、极

    B.赋入丰                  羡:羡慕

    C.异勾检簿籍,又精巽          于:比

    D.喜怒之情                 徇:顺从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巽为吏部尚书/卧疾/郎官相率/省问巽/初不言其病/与之考校程课/商略功利/至其夕而卒

    B.巽为吏部尚书/卧疾/郎官相率/省问巽/初不言其病/与之考校程课/商略功利至其夕/而卒

    C.巽为吏部尚书/卧疾/郎官相率省问/巽初不言其病/与之考校/程课商略功利至其夕/而卒

    D.巽为吏部尚书/卧疾/郎官相率省问/巽初不言其病/与之考校程课/商略功利/至其夕而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巽年少笃学,才能出众,历任要职,精于治理政务。他用法律来管理下属,官员都不敢欺骗他,连众人认为困难重重的盐铁专卖征税,李巽上任第一年就做出了远远超越前人的优秀业绩。

    B.李巽勤于政务,知人善任。李巽在家里也会像在官府一样批阅公文,他慧眼识珠,举荐了被流放的程异,最终程异也成了李巽的得力助手。

    C.李巽个性刻薄善妒,残忍狡诈。窦参任宰相时,与李巽结下不和,后李巽抓住机会在任湖南观察使时上书检举了窦参,德宗生气赐死窦参。

    D.对于李巽来说,可谓是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这篇传记既表现了李巽的政治才干,也通过举了一详一略两件事例来表现他的强横凶狠。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吏有过,丝毫无所贷,虽在千里外,其恐栗如在巽前。

    (2)及参之贬,士宁尝以绢数千匹赂参,巽在湖南具奏其事,言参与藩镇交通,德宗怒,遂赐参死,议者冤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 ①葛胜仲(1072~1144) 宋代词人,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 ②“兽火”指炉火。
    1.本词开篇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请鉴赏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的妙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名句名篇填空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诗中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这个角度来讲,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至少过于短视和急功近利,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城市,往往是      

    ②小说家的任务是通过写作故事来不断试图      每个个体灵魂的独特性——生与死的故事、爱的故事,使人哭泣、使人害怕得发抖和捧腹大笑的故事。

    ③过去的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后,凭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腾飞就会      

    A.南辕北辙   理清   倚马可待       B.南辕北辙   厘清   指日可待

    C.背道而驰   厘清   倚马可待       D.背道而驰   理清   指日可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女作家之手。

    B.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C.能否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有诗意追求的人的关键。

    D.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_____________;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______________。我们离不开大自然。_______________。

    ①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王维找到了精神归宿。

    ②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

    ③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④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李乐薇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⑤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精神依托,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⑥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语句,要求使上下文意贯通,与画线句子句式或修辞手法相同或相近。

    祖国的语言,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①________,_________;有汉魏风骨,②_________,_________,明清小说;有皇宫凤阙,阆苑奇葩,竹篱茅塘,朝暾霞光;有婉约浓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雅豪放。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青年豁然开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