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私人近侧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朝时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朝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D.使君主的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

    B.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

    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1中国社会图景》一文指出,五四运动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将三大思潮紧密结合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

    B.中国共产党“三大”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C.中国国民党“一大”上形成的新三民主义

    D.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申报》刊登上海市抗敌后援会致江苏省政府的电文:“日来贵省沿京沪路密迩本市各县之居民,纷纷迁入我市,冀免战祸。惟是本市人口膨胀……则粮食亦必发生恐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南京沦陷

    C.八一三事变爆发

    D.卢沟桥事变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12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52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全球通史》写道:“没有人料到会发生这第一次俄国革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为了避免街上的激进分子取而代之,必须立刻建立一种新的机构。”这里所说的“新机构”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沙皇政府

    C.工农苏维埃政府

    D.军事革命委员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A.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丧失

    B.主张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

    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注重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英国曾于l961年和l967年两度申请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但都被法国总统戴高乐予以否决;直至l973年,英国才最终加入“欧共体”。法国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的经济实力

    B.英国的地理位置

    C.英法关系的恶化

    D.英美的特殊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的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奢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对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D.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法人是法律上人格化了的、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是19世纪后半期最高法院把修正案中的“任何人”解释为“法人”。这样解释所产生的影响是

    A.社会公共利益得到宪法保护

    B.三权分立得以实现

    C.维护产权成为司法判决核心

    D.私人垄断发展获得法律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06年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授意下,国会通过了《郝伯恩法》,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到1911年,铁路运费减少一半,说明当时的美国是为了

    A.限制及消灭垄断资本

    B.整顿社会经济秩序

    C.削弱外国铁路势力

    D.开创新的发展模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870年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4.6倍,同期的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而英国为14%。这反映了

    A.德国的经济工业化已完成

    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英国已失去殖民帝国地位

    D.德国与英法的矛盾面临激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同时,初步创立了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仁宇尤其强调“1689年”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你认为史景迁的观点是否合理,并对此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材料的观点进行认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认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自幼聪慧,有才智,“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天授六年(690)九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在位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杜谗口”;“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自此始”。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与改革开放前不同,80年代后,国内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肯定评价逐渐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武则天在位期间,“不但没有使唐朝衰落,而且有胆有识,放手选才,治国有方,促使唐朝继续向前发展”。认为她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伟大政治家。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施政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