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解答题 12 题
中等难度 2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0 题
  1. 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
    A.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
    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凝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白玉是一种比热容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 )
    A.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物体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物体的高度比真实物体略大一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1年3月10日南京上空出现如图所示的圈圈.经调查,圈圈是两架飞机在高空盘旋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形成的白色雾气组成,形成白色雾气的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蒸发
    B.熔化
    C.液化
    D.凝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对0℃的冰持续加热到全部变成100℃的水蒸气,图中四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哪个图是正确的(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以下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小变大
    B.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冷,是蒸发吸热所致
    C.水沸腾时,不用温度计测量就知道它的温度是100℃
    D.沸水的水蒸气比沸水造成的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在烫伤人时还要液化放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水的状态除了气态、液态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时体积缩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时体积膨胀
    C.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
    D.玻璃态水是晶体物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12 题
  1. 寒冷的冬天,早晨起来会看到窗子上有千姿百态的冰花,它形成在窗的________(填“内表面”或“外表面”),它是________ 形成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会在表面结成小冰晶,这是由于________ 形成的;尔后它的周围会产生“雾气”,这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接着雾气会消失在空气中,它是________的结果(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________产生声音;
    (2)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瓷碗通过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不同来识别的;
    (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________的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08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隐形物质,在空气中沿 ________传播的光,射到该物质表面上时会顺着衣服“流走”,从而无法让光在其表面发生 ________,让旁人看不到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穿衣镜是利用平面镜能够________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________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汽车的观后镜是利用________镜来达到扩大视野的目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能把太阳光________在焦点的性质制成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12个省区市能见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下的三种简便方法.方法一: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观察太阳的像,如图甲所示,这是利用了________成像原理;方法二: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如图乙所示,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观察太阳的像,这利用了________成像原理;方法三:如图丙所示,用啤酒瓶底观看日食,啤酒瓶底可以________一些色光,避免强光伤害眼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如图S是发光点,S′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
    (1)画出入射光线SA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2)作图确定此透镜的焦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以使一细束光的光路发生如图的改变.请在图(A)(B)(C)中分别画出示意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______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学习声音之后,小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孩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
    ②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
    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祛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 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 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 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小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
    (1)小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______.
    (2)小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 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______.
    (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______.
    (4)请你将小李他们的实验改进成能研究猜想③的实验.(写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
    答: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如图所示为锡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
    (2)BC段表示的是______过程,这一过程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EF段表示的是______过程,这一过程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3)AB段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_,CD、DE段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_,EF段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一支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刻度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是-1℃,在沸水中的示数是103℃.
    (1)当它指示的温度是-6时,实际的温度是______
    (2)它在______温度附近误差很小,可以当作刻度正确的温度计使用?
    (3)这只温度计的示数何时比真实值大,何时比真实值小?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kHz到__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