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6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C.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

    D.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C.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主要是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D.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从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为了避免落入“俗客”之流,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B.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天才徐志摩

    余杰

    ①1933年11月19日,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失事飞机的烈焰中,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逍遥地“云游”去了。

    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信仰如此单纯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大都是世故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

    ③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浸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④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着种种的累赘往天外飞。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

    ⑤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歌唱人生的传奇。

    ⑥“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

    ⑦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徐志摩受拜伦、雪莱、济慈影响很深,一生也如同他们一样热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B.徐志摩世故圆滑,但执著地追求理想,沉醉于自己编织的梦中,不像是纯粹的中国人。

    C.徐志摩生活在一个错乱的时代,困苦的现实一天天地将他的激情消磨殆尽。

    D.徐志摩后期认识到诗歌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肩负起世上的种种累赘。

    E.徐志摩一生追求美而未成,心里非常失望和痛苦,《云游》就是为表达这种心境而写的。

    2.文中第三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徐志摩的诗文,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4.作者认为,徐志摩在沼泽似的世上走了一遭,但是鞋袜未湿。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注:①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季开小白花。

    1.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诗歌的尾联为什么要写荞麦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_,         。总角之宴,言笑宴宴。(《诗经·郑风·氓》)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军中无以为乐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使使以闻大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以其无理于晋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具告以事

    D.邻之厚,君之薄也。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试人,血濡缕(沾染)           若不阙秦(侵损、削减)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的上)    终已不顾(回头)

    C.素善留侯张良(友好的)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投掷)

    D.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乃欲以生劫之(强迫、威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B.幕后推手策划“贾君鹏”事件是为了钱,专业策划团队炒作其他人当然也有其目的,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栽赃任务,他苦思冥想,终于决定图穷匕见,直接把夏言拉过来陪审,期望能够在公堂上有所突破。

    D.他这人很有意思,喜则开怀大笑,怒则切齿拊心,愁则发上指冠,乐则得意而忘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B.人才柔性流动是指人才通过兼职、承担委托项目、参与项目开发等方式在为其他单位提供短期服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迁移行为。

    C.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D.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抵抗强秦想派刺客刺杀秦王,于是中国历史上就创造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人要懂得尊重别人,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因为责任,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因为责任,刘和珍欣然请愿,殒身不恤;因为责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为责任,巴金深情忏悔,呼唤人性……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

    要求: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