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名句名篇 2 题,语言应用 1 题,选择题 6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3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名句名篇 共 2 题
  1.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4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2)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4)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4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2)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开琼筵以坐花,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文学常识填空。(6分)

    (1)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               》,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

    (2)白居易的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琵琶行》、《           》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3)与温庭筠同为“         ”词人代表作家的韦庄,写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4)南唐后主         ,国家灭亡后被俘遭禁,失去自由,心境凄苦悲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他写愁的名句。

    (5)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6)         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寓言体传记《种树郭橐驼传》是他早年的作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且怠

    B.如锁上练,引之长丈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

    C.嬴而不助五国也             吾点也

    D.虽然,每至于,吾见其难为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B.不抑耗其实而已

    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田父绐曰“左”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C.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D.径须沽取对君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项王军垓下

    A.其肤以验其生枯             B.长桥卧波,未何龙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D.纵江东父兄怜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异乎三子者之撰

    A.故不我若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项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被押去受审的途中,马斯洛娃受到路人普遍的关注,对此她暗自高兴;街上春天清爽的空气,也使得她快乐。

    B.法庭以谋财害人罪判处马斯洛娃发配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刑四年,而真正的凶手却逍遥法外,马斯洛娃深感冤枉。

    C.把守监狱门口的看守,通过用手拍打探监人的后背来清点人数。涅赫柳多夫虽然没有被拍打后背,仍深感耻辱。

    D.马斯洛娃答应去监狱医院并许诺戒酒,涅赫柳多夫因此消除了自己原先的种种怀疑,并且相信爱的力量所向无敌。

    E.在与刑事犯一起流放的途中,马斯洛娃因受到男犯人的纠缠而心情阴郁,所以见到涅赫柳多夫的时候态度不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瓶粟屡         罄:净尽     B.今日此果报    罹:遭到

    C.不岁月,异年谱也   次:次序     D.自其臂曰     啮:咬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想余生平              叹慧业文人

    B.駴駴野人              昔有西陵脚夫人担酒

    C.笠报颅,以蒉报踵         犹思摹榻二王,流传后世

    D.又唯恐是梦             吾无意于人世矣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B.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C.恍然犹意非真                 D.其为痴人则一也

    4.下列各项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愕窒不敢与接

    A.视为止,行为迟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汝殁以六月二日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引用《枕中记》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喻指自己过去的富贵生活如虚梦一场。

    B.作者批评西陵脚夫“破其瓮”,而“得其梦便好”的想法,又揭示了寒士中试的不易。

    C.作者自比“痴人”,犹喜说梦。承认自己虽大梦将寤,仍旧难舍名根,故有种种记叙。

    D.本篇写出了作者的生活变迁、心路历程,透露出自嘲、自悔的情绪,可谓言约而意丰。

    6.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的句子。(6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分)

    译:                                                

    (2)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3分)

    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罗复仁,吉水人。少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①降,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遗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已,复使扩廓②。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③还占城④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贤之。

    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⑤壁,急呼其妻抱杌⑥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陈理:陈友谅之次子。②扩廓:人名,明初西北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首领。③安南:明时贵州属地名。④占城:古南国名。⑤垩(è):粉墙用的白土。⑥杌(wù):矮凳。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B.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C.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D.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学,陈友谅辟为编修    嗜:酷爱

    B.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    赍:携带

    C.洪武元年,编修        擢:提拔

    D.题诗衣襟上褒之        美:美丽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复仁故友谅臣也     人其雄健,呼宋将军

    B.谒太祖九江        以见与可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帝闻贤之         所解数千牛矣,刀刃若新发于硎

    D.大兵所向皆摧,不降屠    橐驼非能使木寿孳也

    4.下列句子都能表现罗复仁“质直”(质朴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知其无成,遁去

    ②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

    ③汝行,吾不汝误也

    ④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

    ⑤在帝前率意陈得失

    ⑥间幸其舍,负郭穷巷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复仁少年好学,被陈友谅赏识任用,但发现陈友谅难成大事后果断离开,后来跟随太祖,得到了太祖赏识。

    B.罗复仁在劝降陈理前,向太祖顿首,说如能保证陈理一家做官,自己就死而无憾,后来劝降时恸哭,暴露其性格软弱的一面。

    C.罗复仁出使扩廓处慷慨陈词,且安全返回,后来又成功劝说安南归还侵占的土地,展现了劝说方面的辩才,捍卫了国家尊严。

    D.罗复仁在正式拜辞皇帝之时,皇帝赐给他大布衣;后来罗复仁还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秋天交纳的粮食,显示了他对百姓的关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复活》选段,回答问题。(5分)

    为了给这次远行做好准备,他现在就得先到乡下去一趟,把他在那边的事情料理妥当才行。

    “这次远行”指什么?“他”去乡下,对两个庄园的土地分别做了怎样的处理?请简述。

    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陆游的《书愤》,完成小题。(6分)

    书  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的“空”字。(3分)

    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姜夔的《扬州慢》,完成小题。(7分)

    扬州慢

    [南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这首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眼前荒凉的景象。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静,突出扬州的空寂凄凉。

    C.下阕写杜牧俊赏,才华横溢,旨在表达作者对杜牧由衷的敬佩。

    D.本词虚实结合,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谢  天

    陈之蕃

    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我刚到美国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

    以后凡到朋友家吃饭时,总是先嘱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别太快开动啊!几年来,我已变得很习惯了。但我一直认为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仪式,在我这方面看来,忘或不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饭。而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

    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多少年,就在这种哲学中过去了。

    我在这个外国家庭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儿时;由于我的儿时,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

    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

    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地说:“只留《约伯记》。”约伯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①,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摘自《在春风里》,有删改)

    [注]①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春秋时期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时候,祖母告诉“我”粮食是老天爷所赐。当时“我”觉得这话是多余、落伍的。

    B.爱因斯坦《我所看见的世界》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启发“我”领悟谢天的本质。

    C.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而是需要众人的支持合作和机会的到来。

    D.文章结尾处引述雨果的故事,提到约伯和介之推,深化了谢天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E.文章从小事展开联想,从普通人写到伟人,表现出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2.上文划横线处中的“这种哲学”有何含义?(3分)

    答:                                                

    3.文章以“谢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以“知识与教养”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