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7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一方面,实现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而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会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可以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又以创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理性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节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而一种创新文化的出现也不等于完成了文化创新。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C.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代表着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

    D.文化创新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同时担负着文化创新的功能。

    2.下列不属于“文化创新”所追求的目标的一项是   (  )

    A.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B.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内涵,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C.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赋予传统以生命,形成新的创新文化环境。

    D.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不断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现代社 会中,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文化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创新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又包括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

    C.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弘扬勇于创新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D.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离开了传统或既有文化,文化创新 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22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古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2分)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青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分)

    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各项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不如因而善遇之

    B.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C.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             亦足以畅叙幽情

    D.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刺客聂政“侠肝义胆”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老母亲还健在的现实,毅然去刺杀了侠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小题2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            军:驻扎。

    B.何厌之有            厌:满足。

    C.若不阙秦            阙:缺少。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2.与“夜缒而出,见秦伯”中的“夜”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3.以下四组句子,说明晋国不守信用的一组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得罪过晋文公,并且脚踏两只船。

    B.烛之武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最终成功使秦伯退兵。

    C.认识到自己力量不及对方,晋侯只好撤兵。

    D.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情节波澜起伏,内容详略得当。

    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3分)

    译文: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译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公元679年冬,诗人奔赴幽燕报效国家之际,写作此诗。②燕丹: 燕太子丹。

    (1)诗中所说的“壮士”是指谁?(1分)他要去做一件什么事?(1分)

    答:     。               

    (2)请结合全诗说说“寒”字的妙处。(4分)

    答: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________。

    (4)她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5)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________,________。

    (6)芭蕉不展丁香结,________。

    (7)晋侯、秦伯围郑,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不仁;________,不知;________,不武。

    (9)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

    (10)萧瑟秋风今又是,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加点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阙秦(quē)    共其乏困(gòng)    逢孙(páng)   失其所与(yǔ)

    B.被八创(chuàng)  以药淬之(cuì)      忤视(wǔ)    变徵之声(zhǐ)

    C.濡缕(rú)     人为刀俎(zǔ)     颓圮(pǐ)       拊心(fǔ)

    D.目(chēn)   起不意(cù)      百争流(kě)   挥斥方(qi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④ 群臣侍殿上者      ⑤何厌之有   ⑥ 以其无礼于晋     ⑦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 ③⑤// ②④// ⑥⑦//                  B、①②//⑤⑥//③⑦//④//

    C、①④// ③⑦ //②⑥// // ⑤                 D、②③// ⑤// ①④//⑥//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春秋时期,秦、晋同盟貌合神离,所以被郑国轻易地瓦解了。

    B.看到他已没有了利用价值,这伙人终于图穷匕见,露出了凶恶的本相。

    C.刘邦来了个金蝉脱壳,顺利地离开了项羽的军营。

    D.小王和他哥哥很有默契,不用语言交流,道路以目即可明白彼此的心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是为了说明(      )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出去联系

    C.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对所学课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江山”“ 文字”都属于借代的手法;“粪土”则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现了革命青年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雨巷》用了复沓重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C.易水送别的场面: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与荆轲一行人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D.《再别康桥》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与词的内容有关。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作“雨巷诗人”。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失其所与,不知  (亲附、结交)  ②越国以鄙远    (远方的国家)

    B、①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赏赐)        ②又欲肆西封    (放肆)

    C、①亦去之 (到,往)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如果没有)

    D、①粪土当年万户侯(视…为粪土)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贫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4分)

    给力  雷人 粉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下面这首诗的形式,请任选其他三季中的某一季,抓住季节特点进行仿写。(4分)

    冬天                              仿写句:________

    冬天是一览无余的旷野,                             ________

    没有包装、掩饰和色彩。                             ________

    冬天是北风中树的枝干,                             ________

    直白,自然,真切,实在。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

    (1)、仿照“牵挂是思念,犹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友人的情怀。”写一题记。

    (2)、拟一个煽情的标题。

    (3)、运用细节描写,把动人瞬间定格。

    (4)、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