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19 题,判断题 5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9 题
  1.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漕渠   D. 灵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都是清政府的自救表现   B. 都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 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   D.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 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 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 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 铁器开始使用于农具制造   D. 使用了先迸的曲辕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材料描述的冶炼技术最早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图示的工具或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制和应用的,其中开始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

    A. 耧车   B. 筒车   C. 犁耕法   D. 翻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朝中叶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弛千里”。材料主要反映

    A. 徽商无视国家经济政策   B. 长途贩运是徽商重要经营方式

    C. 徽商资本雄厚吃苦耐劳   D. 徽州商业经营的传统源远流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水利工程的兴建   D. 国家统一的安定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北宋沈辽诗曰:“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有如万夫力,讙(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人力翻车

    C.耧车     D.风力水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自给自足

    B. 土地私有

    C. 铁犁牛耕

    D. 男耕女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近代化商业群落开始形成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 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 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这一现象表明(   )

    A.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            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农村集市开始出现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轮船招商局

    D. 继昌隆缫丝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清朝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B.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

    C.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  D.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中学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

    张謇       荣宗敬       荣德生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倾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者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凡此数者,有一足制粉业之发展,今兼而有之,其何能淑!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材料表明,近代中国面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是在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民国初期                    D.抗日战争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治萍公司仅于民国五年至八年(1916——1919年),获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汉冶萍公司在民国五年至八年出现盈余的客观原因是

    A. 欧战爆发,钢铁的价格大涨   B. 新进外国机器,设备先进

    C. 抵制日货,爱用国货的影响   D. 政府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判断题 共 5 题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既简便又轻巧,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劳动者创新发明了众多生产工具。右图所示的水排是出现于东汉时期的一种水力灌溉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 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 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0年是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的举办之年,也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请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举出当时上海的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5)2010年的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会对江苏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