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6 题,null 6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6 题
  1. 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

    C.冲击了天子权威

    D.不符合周礼规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仅建康城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余人,还拥有大量地产和人数众多的依附农民,寺院经营农业、商业和高利贷,所有人“皆不贯民籍”。这种现象说明了

    A. 江南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B.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

    C.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东晋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 近代中国交通的半殖民地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

    A. 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 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C. 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 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世纪前期法国和英国政府都面临较严重的债务问题。在法国,公债概念很难得到推广,债务问题使政府几乎信用扫地。但在英国,债务被认为是国债,国家的财富是国家债务的后盾。对此不同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波旁王朝对人民的压榨

    B. 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

    C. 启蒙思想传播程度不同

    D. 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6 题
  1. 明中后期以来,由于人地矛盾突出、战乱频繁等因素,中原汉族人口携带先进技术大量向西南云贵地区迁移,形成长时间的移民潮。这种潮流客观上

    A. 使中原和西南的经济连成整体

    B. 开创了解决人地矛盾的新模式

    C. 弱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

    D. 推动了该地区政治体制的革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B.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D. 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比较两套邮票的变化,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邮票设计者更加重视历史的客观性

    ②对抗战的认识视野更具国际范畴

    ③对于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④影响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路线方针调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这表明,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关系是

    A. 完全一致

    B. 纠正与发展

    C. 彼此对立

    D. 毫无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写道:无产阶级“利用目前过渡时期的特点,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争得民主共和国,争得农民对地主的彻底胜利,以取代古契柯夫一米留可夫的半君主制,然后再争取唯一能够给备受战争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该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 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B. 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

    C. 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D.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和”思想,即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和平过渡,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思想

    A. 有利于苏联赢得外交主动

    B. 体现了苏联经济的劣势地位

    C. 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D. 迎合了欧洲国家的政治需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海洋与陆地一样,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会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荷、英两国海外殖民地在分布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材料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编者注:19世纪60、70年代以来,俄、英、法、日等国加大对我国新疆、西藏、云南、两广和台湾的侵略,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建立在激进革命逻辑上的国家体制是非常脆弱的,单纯的革命固然可以打破一个旧体制,但难以构建一个新体制,因为,这个新体制缺乏赖以立国的坚实基础。

    ——高全喜《英国宪政中的妥协原则》

    材料二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与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一样,绝不会自觉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无产阶级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暴力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邢梅萍《社会价值变迁下对马克思暴力革命思想的再思考》

    依据材料,从中另选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战国纷争的时代,各地田亩不同,车轨不同,法律不同,服饰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确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新的专制主义政体,由中央政府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形成了通达全国的交通。作为“周定四极”,“经理宇内”的条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朝公开宣布的基本政策,就包括“车同轨,书同文”。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通道,平治雁门地区交通险阻,打通西城道路,开凿漕渠……当时,海内成一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指出秦汉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交通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美国看来,不卷入欧洲纷争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使美国在1812年美英战争后享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免费的安全”(freesecurity),虽然20世纪军事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两大洋作为美国安全屏障的价值大大降低,但一直到珍珠港事件前,多数美国人仍然相信美国远离欧洲的地理位置使美国不用卷入欧洲的事务就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当总统试图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让美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时候,通常是国会对总统的政策构成挈肘。从一战时起,国会就成为孤立主义的大本营……多次挫败总统的外交倡议。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反国家主义(anti-statism)观念和自由的传统使联邦政府长期以来比较弱小,限制了联邦政府推行干涉主义政策的能力……自独立以来,美国人就把美洲新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分离开来,把自己描绘成自由、民主、乎等和进步的“新界”……纯洁无瑕美国不能卷入欧洲的纷争中,与腐败、堕落的“旧世界”同流合污。这种独特的自我认知支持美国与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相分离。

    ——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获得世界领导地位的曲折历程》

    (1)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拒绝领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领袖地位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与威尔逊以及美国代表团频繁接触文流意见。在顾维钧特地邀约了记者去看了巴黎郊外的华工墓地。(一战期间,近万名华工死于那场战争)在谈到山东攸关中华民族精神归宿的时候,他说:“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在会议期间他多次提到美国《十四点宣言》中的三条: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从事;对于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国无大小,利权一律平等。在签订对德合约时,英国甚至表示,如果不签,中国将不能进入国联。然而在和美国代表团的讨论中,他发现通过签订对奥和约,中国也可以成为国联成员国。这一丝丝黑暗中的光明,让顾维钧下定了决心,不允保留,断然拒签。

    材料二1919年2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到北洋政府急电:东方之事,一定不要再提出与日本代表团不同意见,并且要避免与日本代表团发生正面冲突……在一次代表团例会上,王正廷竟然与团长陆征祥并排就座。他认为自己代表南方,与陆征祥地位相当,应该享受联合主席的待遇……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英法一直希望日本能出兵西伯利亚,对日表示自己无意过度介入山东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民族权益所做的外交努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的外交努力为何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