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选择题 7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和雅”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谁是天使

    郭萍

    爸在矿井下遇难后,后爸带着一个大我两个月的女儿来到我家。她跟着后爸来的那天,妈让我叫她姐姐。她高高的个子,身材特别好看。可穿着却土得掉渣。她很不幸,她妈死得早,为了能让她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读书,她爸当了井下工人。见面的瞬间,我对他们有一种莫名的反感与厌恶,于是我低着头,不肯开口。

    妈叹息着看着我,眼睛里流露出哀求。后爸搓搓手,憨厚地对妈笑笑:“别为难孩子了。”看我没开口,她局促不安地看着我,目光里流露出理解与宽容。

    家里地方小,后爸买了一张有上下铺的床放在我的屋里。她个子高,爬上铺困难。我想睡上铺,可妈冲我使眼色,不让我说话。家里添了人,我特别不习惯。看着陌生的后爸,我想起了亲爸。一次梦中哭醒,我看到她坐在我的床边。

    “我妈刚死那会儿,我也像你一样。”她温柔地用毛巾帮擦我脸上的泪水。这一次,我没拒绝她,可还是不肯跟她说话。

    她被分到了我班,这也是妈的主意。我性格内向,平时不喜欢说话,很少与同学来往。我爸死后,妈唯恐我有什么闪失,总想找个人照顾我。妈给她买了几件城里女孩的衣服,她笑着接过来,一个劲儿地谢谢。妈的脸上很不自然,和我相比,她的衣服太土了。

    虽然同在一个屋椽下,可我几乎不跟她说话。她不在意我的态度,每天都跟在我的身后一同上学。回到家,她抢着帮妈妈做家务,从来不让我伸手。其实他们父女都是老实疙瘩,后爸每天的活儿很重,工资全交给妈,却从不抱怨。妈把我爸的赔偿金牢牢地攥在手里,对后爸只字不提。我知道妈的心思,妈是想用那钱供我上学。

    她聪明好学。回回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而我只能屈居第二名。我不服气,暗暗跟她较劲儿。几次较量后,我不得不承认,她的智商确实比我高出很多。

    高三那年,我喜欢上了班里那个很酷的男生。得知那个男生喜欢另一个女生时,我冲动地给那个男生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悄悄地放到了那个男生的书桌里。那个男生看完了信,惊讶地看着我这个丑小鸭,哈哈大笑起来,随即把信摔在了地上。

    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捡起了信,痛哭失声。她从外面回到教室,问清了缘由,冲到了那个男生面前,声音不高却寒气逼人:“道歉!给我妹妹道歉!”

    那个男生态度很傲慢:“不!”

    她猛然扬起手,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个男生的脸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怒不可遏的样子!那一刻,我想开口叫她姐,可还没说出嘴,眼泪就流成了河。

    那个男生终于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干涉下向我道了歉,可我却淡然了。经历了这场恋爱风波,我成熟了许多。以后的日子,虽然我还是不叫她姐姐,可我有的她也不能少,这是我对妈下的通牒。

    我们同时考上了一所异地大学。高考结束,我计划着跟姑妈去北京玩,可她跑到饭店当临时工,说是给自己挣学费。看着她每天疲倦的样子,我很难过,就跟妈商量,想让妈拿出我爸的赔偿金供她上学。妈坚决不同意:“不行!那是你的学费和嫁妆。”妈的坚决让我的眼睛发酸。为了我,妈宁愿背上自私的坏名声。

    临行前,她送我上车。火车开动时,她对我喊:“妹,放心玩,家里有我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突然有种想叫她姐的念头,然而,我还没开口她就远远地成了一个黑点。

    为了她的学费,后爸回老家农村去凑钱。夏天屋子热,我妈开窗睡觉,着了凉,昏昏沉沉中摔倒,脑袋碰到了桌子角。电话打到她工作的饭店,她匆匆地把妈送到了医院。妈脑出血,急需抢救。她跑到饭店,在她的苦苦哀求下,饭店老板伸出了援手。

    旅行归来,跟着姑妈回家时,只有妈一个人在家。妈告诉我,后爸用她的学费钱救了自己。妈能这么快康复,全凭她的精心照料。

    姑姑哭了:“嫂子,两个都是亲女儿啊!”

    妈也哭了,连连点头。感动的潮水一浪接一浪涌过我的心头,我向妈伸出了手,妈明白我的意思,从柜子里取出存折递给我。

    那天晚上,后爸和她回了家。我打开了旅行袋,拿出姑姑事先帮我买好的刮胡刀,小声地叫道:“爸!”后爸眼睛红了,接过刮胡刀却不说话,只是笑。两年来,我第一次叫他“爸”。

    我又把一件漂亮的裙子递给她,脱口叫道:“姐,给你!”她笑了,没接裙子,突然抱住了我,放声哭了起来。

    那一年,我和她都是十八岁。那一年,天格外地蓝,蓝天白云上面住着天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姐姐个子高,身材也特别好看,但土得掉渣。“我”第一次见她时,对她的土气,十分的反感与厌恶,心里很排斥她。

    B.后爸憨厚老实宽容,从不抱怨。小说通过描写“我”与后爸的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与后爸对妈妈的倾力相救刻画了后爸的善良。

    C.当“我”向喜欢的男生表白时,却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姐姐怒不可遏,一上来就教训了那男生,驱散了“我”心中的阴影。

    D.“我”对姐姐的接受过程是渐进的,从排斥到不再拒绝,然后是想叫却开不了口,要叫她时火车已远走,最后脱口叫姐。

    E.小说以两个不幸家庭的组合及相处过程中磕磕碰碰到最后互相接受,揭示了只要放下身段,再坚的冰也会消融的主题。

    2.小说中的姐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说“蓝天白云上面住着天使”,小说中的天使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俯 (gǎn)    精 (suǐ)   欢 (xuè)   见不鲜 (shù)

    B.寒 (chuàng) 变 (tuì)   如 (bì)    大方无 (yú)

    C.诡 (jué)    皱 (zhé)    蹙 (bīn)    遥思远 (chàng)

    D.婷 (pīng)  贴 (zhān)  脚 (huái)   轻剪掠 (yuā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绿阴   剽窃   棉里藏针   天衣无缝   蜂涌而上

    B.和煦   凋蔽   事必恭亲   独辟蹊径   沧海一栗

    C.晕炫 邂逅   既往不究   起舞翩翩   衣衫褴褛

    D.桅杆   纨绔   未雨绸缪   察言观色   乔装打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求人          诸:众,多

    B.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C.穷之北,有冥海者    发:毛,指草木

    D.质真若           渝:改变,有败坏的意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泰而不骄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C.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受国之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何以报德

    A.不患人之不己知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D.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古人用“朔” 、“晦”、 “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神游物外》中的“朝菌不知晦朔”,“晦”指月初那一天。

    B.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其散文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文学成就尤居先秦诸子之冠,堪称浪漫文学之父,东方文艺之神。

    C.钱钟书著有小说《人·兽·鬼》《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他学贯中西,《谈中国诗》一文即以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论述中国诗的早熟、简短、意韵悠远、笔力清淡和词气安和等特点。

    D.莱蒙托夫 的《帆》中的帆即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象征着诗人不甘平庸、奋勇前进和渴望斗争的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脖子)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C.①因  ②而  ③以

    B.①为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长安的雨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作者的“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第三联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忧”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意蕴丰富。例如《诗经 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               ”的美好联想。

    (2)《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3)《逍遥游》中,“      ”承上启下,引出“朝菌”“蟪蛄”的例证,来说明寿命的局限,造成了知识的缺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某城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交友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带他们拟定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观察山涧澎湃的激流,你会发现涧内种种东西应付水流的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树叶,草根,落花,是完全跟水走的,可以算第一种。大一些的东西,例如石块,大树的老根,无论水流得如何湍激,是丝毫不动的,可以算第二种。涧床深处,有许多鱼,头部一律向着上流顶着,鱼身的方向恰恰和水流的方向相反;好像争着往上流游去,却是并不见有什么进步,他们是潮流中的挣扎者。

    对于落花石头和游鱼应对水流的不同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