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

    (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

    (2)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

    (3) 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_______。         (《诉衷情》)

    (4) 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孔孟论学》)

    (5)_______________,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_____家的经典著作《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用六位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B. 第②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C. 第③段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D. 第④段的结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①穿过乌镇西栅景区往西北方向行走,经过一个民宿群,便见成片簇新的青瓦飞檐迎面而立,错落的粉墙蔓延开来,瓦檐跌宕起伏如波浪层层铺开,这便是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②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会展中心需要具备举办国际会议的各项功能,所以体量庞大,很容易与乌镇的整体环境相冲突,产生压迫感和突兀感。

    ③为了让这个庞然大物真正“藏”进江南小镇,设计师决定用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瓦片和披檐,替换原有的玻璃墙面,让整幢建筑恢复与人亲近的尺度和质感,在视觉上融入环境。江南的小青瓦是朴素、文雅、平民化的文化元素,外立面上采用260万片江南小青瓦,成为会展中心最先入人眼帘的景致。

    ④外围原本平直的墙面,被改成长短不一的片墙,形成一个个高矮不一、前后错落的小空间,营造出江南园林的古典景致,让眼前这座大型建筑,看起来像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民居集群,而非凭空安置于此的“外来客”。

    ⑤设计师又对会展中心“精diāo细zhuó”:在各个入口处和片墙外栽竹、植树,遍植芦苇、睡莲、芦竹等江南植物。通过打造充满野趣的田园风光,让建筑自然融入乌镇的大环境中,承接古镇文脉,展现水乡的宁静优美。 

    ⑥乌镇邂逅互联网,最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古镇,借着互联网走向了国际化和现代化;造这座代表性的建筑,同样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找到联通世界的“入口”。

    ⑦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乌镇有四通八达的水道、80多座石桥,这与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理念完全吻合。这一意象,被借用到会展中心——三座建筑沿南、东、北三个方向,围绕中心的池塘而建。接待中心是乌镇的客厅,也是连接世界的‘入口’。通过接待中心连接两翼的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会议中心是核心建筑,主会场以“乌镇”为名,可容纳3000人。另外还有18个会议室,名称也极具乌镇气质:枕水、雨读、慈云、垄行……

    ⑧设计师认为,虽然整个建筑体量相当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但要体现互联网的特点和精神,不该是单一的空间,而应该是像互联网那样呈高度分散的结构。所以,这里密集设计了很多小空间、小场所,每处能容纳几个人到几十人,像极了乌镇的小亭子、小围廊。

    ⑨如果远眺就会发现,会展中心像被一簇簇丝线笼罩着。走近看,5.1万根不锈钢索形成了垂挂帘幕,又以三层、五层重叠的方式交织成网状,这恰好成为设计师们用来寓意“互联网”的绝好载体。

    ⑩夜幕降临,恬静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似在宣告:这是千年古镇之夜,也是互联网的时代之光!     

    (选自《浙江日报》,有改动)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精diāo(_______)细zhuó(______)

    2.第③段的“藏”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对⑦⑧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第⑦段在介绍三座建筑时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B. “3000”是以准确的数字来介绍主会场的容量

    C. 举几个会议室名称为例说明了会议中心的“乌镇气质”

    D. 与人民大会堂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建筑体量之大

    4.有人觉得第⑥段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以文学的名义飞翔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和鼎盛期。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怀揣文学梦想,都想头戴一顶熠熠生辉的诗人光环。

    ②我背着行李从偏僻农场来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是最早走进307宿舍的一个。铺好床被之后,斜靠在床头,掏出席慕蓉的诗集阅读。那时候,我正痴迷于诗歌创作,已经写完了三大本几百首诗歌。第二位走进来的男生看到我手里的诗集,顿时眼放光芒。“我叫方如果,也喜欢写诗”。待到张庆春和杜焕青分别拿着《诗潮》和《诗林》走进来,我豁然觉得来学的不是法律,而是诗歌创作。

    ③那时候,出名真是很快。学校广播站播了我们四人的几首诗,307在学校俨然成了文学高地。于是我们决定办一份文学校报,取名《诗爱者》。

    ④经过项目论证和资金核算,版式为八开,半月一张。手推印刷机向学校借,蜡板、蜡纸、油墨、白纸四人凑钱。咬咬牙,从家里寄来的40元伙食费里,挤出10元——大不了多吃一周的咸菜,合在一起,可以保证每月出两期。说干就干,购置材料,挑选诗稿。晚自习和星期天,轮流在蜡板上一笔一划刻字,一张一张印刷。挥汗如雨,双手如炭。出到四、五期,就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校稿源剧增,常有外校投稿。

    ⑤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油印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在公开报刊上变成铅字,就像养了一大群没有户口的孩子。

    ⑥我们把报刊的投稿地址抄下来,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写好,再毕恭毕敬地投进邮箱。每一封信就是一叶启航的小舟,载着小心翼翼的期冀朝着海洋深处驶去。

    ⑦第一个等来消息的是方如果。他在《塔城日报》上发表了一组诗。重要的是随样报还寄来了6块钱稿费单。我们合伙出菜票,在307摆下豪门盛宴。举杯的同时,我在心里不停默念,自己的哪一只舟船,正在返航的途中?

    ⑧终于有一天,接到杂志社回信了。做几下深呼吸,再慢慢打开——原来是我收到的第一封退稿信。此后,每月都能收到两三封退稿信。

    ⑨快放暑假的时候,张庆春高举着一份《诗歌报》,声音洪亮而颤抖:“我的诗发表了!”

    ⑩庆贺的晚餐上,我和杜焕青自然同病相怜,先相互赞美,再痛斥编辑,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还不到二十岁,只要坚持,总会有刊物发现两个旷世奇才的。

    ⑪整个暑假我都处在创作的亢奋期,不停地写,不停地投。

    ⑫回到学校,杜焕青的诗也在一张小报发表了。我成了最后一个稿件没有变成铅字的“作家”。

    ⑬再参加《诗爱者》的出版活动,我都会产生惶恐,觉得自己有南郭之嫌。不知是积郁成疾还是肝火攻心,终于病倒了。勉强支撑了一节课,赶紧到校医室看病。年轻女校医一脸平静地检查完,拿出处方单问:“叫什么名字?”我报上姓名。她抬起头认真地看了我一眼问:“你就是熊红久?”我疑惑地点了点头。她回过头在处方上写下我的名字。“你的小说写得挺有意思的。”她轻声的一句话,对我不亚于一声惊雷,血轰然一下涌到头上。“你在哪儿看到的?什么报刊?哪一天的?文章是什么名字?”我的过度反应显然惊着了她。愣了几秒钟,她起身从医务室的报刊架上抽出一张报纸,递给我。“今天刚到的,《生活导报》。”我一把接过来,迅速翻到第四版,小小说《约会》,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冲着校医说,“这张报纸送给我吧,不用开药了,太谢谢你啦!”

    ⑭直接跑回了宿舍,一个人躺在床上。尽管我几乎可以把每个章节都背下来,但以铅字的形态再次阅览,依然心潮澎湃。阅读了四五遍,才渐渐平缓。把报纸工工整整叠好,放在枕头底下,仿佛枕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枕着这个世界对自己文学才华最真实的评价。

    ⑮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但一想到第一篇处女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依然记忆犹新,依然怦然心动。

    ⑯我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会带着你的灵魂飞翔。  

    (作者熊红久,有改动)

    1.下列对第⑦段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用“默念”写出“我”盼望发表作品的心理

    B. 以“舟船”形象地比喻了稿件载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C. 用“返航”照应前文投稿时的“启航”,想象丰富

    D. 用反问写出我对同学的嫉妒和不想放弃的决心

    2.第⑬段“我”“惶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概括文中对“我”文学创作影响很大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引起反响   (2)“我”在校医室___________

    4.第⑬段画线句如果改为“什么报刊发表了我的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⑯段的含义和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題。

    【材料一】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乌镇新增了不少智能设备。智能翻译机成为接送嘉宾的司机与外国嘉宾沟通的“神器”。智能应答机器人能为迷失在小桥流水间的嘉宾带路。无人超市门口,用户通过手机淘宝App和快速面部特征识别完成“刷脸进店”。在情绪营销“Happy购”展台,仪器会根据用户的微笑给出不同的折扣。在停车场,只要先将车牌和支付宝绑定,车子驶离的瞬间,智能摄像头就会准确识别车牌,自动从车主的支付宝里扣取停车费,乌镇也成为全国首个“无感支付”景区。

    【材料二】下列图表选自《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注: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

    1.材料一是某同学要出黑板报的内容,请为之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标题

    A. 《全球人工智能群雄逐鹿,谁领风潮?》

    B. 《“无人店”变身“懂人店”》

    C. 《从乌镇的窗户瞭望人工智能的璀璨星光》

    D. 《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

    2.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图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3.不久前,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发表演讲:“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此言一出,引起轰动。对人工智能你有什么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目:以自己的方式。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