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综合性学习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话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综合性学习 共 2 题
  1. 综合性学习。

    今年三月份,国务院首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学校决定开展以“尚阅读·扬正气”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举行“全民阅读”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民间阅览室、图书馆建成,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也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材料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这和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一些书店生存艰难。

    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准备举行读书报告会,会场上要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补写出下联,使之与上联构成对偶。

    上联:学习成就人生路

    下联:阅读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字数60字左右。)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不kuī(____)园  无xiá(____)及此  漂白(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文中“兀兀穷年”中“穷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沥尽心血”中“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

    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

    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1)鲁肃过寻阳(_________) (2)即刮目相待(_________)

    (3)为郢州 (_________)   (4)母其以劳生疾 (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之所读,夜辄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孙权告诉了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这两种读书方法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4.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5.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他们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都是出去打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④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⑤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⑥《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A.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B.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①A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海底两万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的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_________________”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有改动)

    1.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争”的表现:

    陈寅恪: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不争”的表现:

    陈寅恪: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3.“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_____段和第______段之间。

    4.本文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的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1.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2.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________________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5.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人格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话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

    你以“名人的魅力”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