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1931年底,国民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实行新的统税制,规定凡缴纳了统税的商品准许在全国范围流通销售,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统税制的实施

    A.得益于法币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

    D.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从此以后,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其主要目的在于

    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

    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

    B.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表明

    A.改造农业是“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

    B.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生产积极性

    C.列宁已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D.农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60年美国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要求国际贸易中货币结算多样化

    B.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

    C.由于出现贸易逆差,要求实现浮动汇率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 最终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以后,随着工匠和商人在古代市镇的重新定居,中世纪的商业城市重新发展起来。城市的发展使劳动日益专门化,后者反过来又导致手工业和贸易的急剧扩张,吸引更多人口聚集到城市。在意大利诸城市中,威尼斯较为独特,它没有广大的农业土地环绕,其居民依靠商业为生。到13世纪,威尼斯商人在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开罗等地建立了大型的居住区,他们用盐、葡萄酒、毛织物和皮革制品来交换香料、丝绸及其他商品,并将它们销往欧洲其他地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市民的实力已经发展到足以抵制封建领主的要求并自己支配城市事务的地步。经过长期斗争,威尼斯人最终获得了包括选举总督、司法独立、组织行会等一系列广泛的自治权利。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二

    临安是南宋大城市的一个缩影。南宋末年,临安人口大约有124万,其居民需用的米、菜蔬、食盐、布匹等杂货,多从外地运来。临安手工业发达,城内外住着大批“工役之人”;他们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不仅在市上出售,也运销到外地。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俱是”,买卖昼夜不绝。商人按照行业组成商行,临安市有四百四十行,如布行、冠子行、销金行、鱼行、蟹行等。商行不仅是商业组织,也是官府进行管理的途径。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当意大利在政治和经济上还是四分五裂的时候,其他欧洲国家已经逐步成为君主统治的统一国家。意大利的富庶与虚弱吸引着充满雄心壮志的各国君主,自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入侵起的一系列战争使得它面目全非。虽然各城市最终得以复兴,但是它过去曾引以为傲的工商业已经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尼斯与临安城市生活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威尼斯与临安最终未能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陆军新制,始于甲午战后。”1894年底,胡橘棻受命在天津新农镇练就新军10营,兵种包括步兵、炮兵、马队、工程兵,号“定武军”。后由袁世凯接办,改名“新建陆军”,史称“小站练兵”。清末新军,由此开始。1895年,张之洞上疏“整军御侮,将才为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特别点出“去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疏“外国之所最长者,莫过于兵”,主张用西法练兵。1901年,清政府下令废止武科举考试,晓谕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庚子乱后,各省皆起练新军,或就防军改编,或用新式招练。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画定军制,京师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定新军区为三十六镇,新军制始画一。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士人多投笔从戎。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掌管新军编练事务。同时,着手改革海军。1909年,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1910年,海军部正式成立,仿陆军编制订立海军官制。

    ——摘编自《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军事改革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