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其他题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9 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瘫(huàn) 恨(zèng) 沉(jì)     淡(yǎ)

    B.叶(nèn )   曲(ɡōnɡ)   抖(shǒu)     (xiānɡ)嵌

    C.悴(qiáo) 竦(zhì)  粗(kuǎng )  高(miǎo )

    D.临(lì)  蓄(zhù)   巢(kē)     酝(liáng)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舒活经骨  狭溢   呼朋引伴   杞人忧天

    B.微不足道  战栗   小心翼翼   水墨画儿

    C.喜出望外  坍塌   怪诞不经   咄咄逼人

    D.见异思迁  臃肿   披蓑戴笠   歌声嘹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颠三倒四地睡不了觉。

    B.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C.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  

    D.有时说话就应照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慢慢地停了下来。

    B.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学习交通法规。

    C.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B.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C.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

    D.操场上三、四位老师边散步边谈论着,七、八个孩子捧着书倚在石栏上,真是一幅让人陶醉的风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D.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是起伏着一层绿茵的波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顺序是(     )

    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会怎么教学生?(     )那么,答案就有了。

    ①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

    ②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

    ③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

    ④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面各句中的礼貌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大家用“优秀”二字来表扬我,实在过奖了。

    B.这次能和你一同共事,荣幸之至, 今后还望你多多赐教

    C.不必这么客气,做这点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D.老师,我就此留步,不远送了,请你慢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小说选自《朝花夕拾》。

    B.《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写出了母爱就是这样,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

    C.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D.安妮·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生命的人之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下列各项中的“熬”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为了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月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小的们你们都给我听着,东边来了个唐和尚,路过狮驼岭,唐和尚有个徒弟……能变小鸟和大叔,可得小心点,大王叫我来巡山咿儿哟咿儿哟……。七八丈长的杠五千弟兄一杠压在山间崖上”,这是歌曲《山的供养》中的词句。

    (1)以上这段文字所定的内容反应的是我国四大名著《        》中的一个情节,作者是        ,那个“能变小鸟和大叔”的徒弟是          ,“七八丈长的杠”叫        。    

    (2)请写出这部名著中最令你喜欢的一个情节,并概述出主要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七年级二班同学准备组织一次“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每个同学都精心准备,跃跃欲试。希望你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1)请为此次活动写一则主题标语。

    (2) “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多样,你们班采用了哪些形式?请举出两种与同学交流。

    (3)请你诚挚地邀请一班的语文林老师也来参加这次活动,你会怎样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按要求默写下列诗文名句

    ①春天像小姑娘,         。(《春》)

             ,山岛竦峙。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壮阔高朗的境象的诗句是        

            

    ⑧《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学与思之间关系的语句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答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C.“小桥”一句读来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词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选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行(       )      ②尊君在(       )

    ③下车之(       )          ④去后至(       )   

    2.根据语句意思,划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只划四处)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3.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  

    君:               尊君:      

    家君:             原因: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现代文阅读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

    ③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④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⑤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品读文中第①、④两段画横线句,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母亲过来抓住我的手

    母亲进来了,在窗前

    2.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3.写出文中第四自然段所具备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件         

    4.第一自然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判断的?

    5.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6.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⑦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两处这样写对于结构文章有什么作用?

    7.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可谓深刻而发人深省。请你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母亲(父亲),并例举出几点具体表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理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做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

    “我在想,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呢?”

    “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呀。”

    “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一公里、两公里,也不会相交吗?”

    “也不会相交的。”

    “要是延长到5000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

    “不会的。”

    “有人试验过吗?”

    “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夫,你说说,什么叫公理?”

    一个戴着眼镜、态度认真的男孩子从旁边位子上站起来答道:“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

    “对,谢苗诺夫,”老师说,“坐下吧……现在你明白了吧?”

    “这我懂得,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

    “就因为这是一条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呀。”

    “那么,无论什么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就也都用不着加以证明了。”

    “不是任何一条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

    “那为什么这条定理就可以叫做公理呢?”

    “咳,你多固执啊……喂,西多罗夫,听我说,你今年多大了?”

    “11岁。”

    “明年是多少岁?”

    “12岁。”

    “再过一年呢?”

    “13岁。”

    “你瞧,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这也是一条公理。”

    “要是这个人突然一下子死掉了呢?”

    “那又怎么样?”

    “一年后他不就长不了一岁了吗?”

    “这是例外情况。你别从我的话中找岔子了。我还可以给你举出别的例子,甚至可以举出成千上万的例子来说明,不过,这没必要,因为公理是不用证明的。

    “那要不是公理,是定理,就需要证明了吧?”

    “那是需要的。可我们现在说的是公理。”

    “为什么是公理呢?”

    “因为这是欧几里得说的。”

    “要是他说错了呢?”

    “你大概以为欧几里得比你还要蠢吧?”

    “不,我并不这样认为。”

    “那为什么你还要强辨呢?”

    “我没有强辨,我只是在想,为什么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

    “因为它们不会相交,也不可能相交。整个几何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这么说,只要两条平行直线一相交,整个几何学就不能成立?”

    “那当然,但它们终究不会相交……你瞧,我在黑板上画给你看……怎么样,相交了没有?”

    “暂时没有。”

    “好,你再看,我在墙上接着画……相交了没有?”

    “没有。”

    “你还要怎样呢?”

    “要是再延长,延长到墙的背面去呢?”

    “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你心里很明白,但就是存心要跟我扯皮。”

    “可我确实不懂嘛。”

    ……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起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

    老师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大家默默地坐了几秒,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

    “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认为文中下列人物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西多罗夫:                      

    谢苗诺夫:                      

    老师:                          

    3.文章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4.仔细品味“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请你从词义、效果、作用等方面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5.小说由老师讲述的一条“公理”开始,又由老师讲述另一条“公理”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文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点。你最欣赏谁?请说出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亲爱的同学们,转瞬,初中生活已经两月余了。崭新的生活一定给了你许多:丰硕的收获、成长的委曲、燃烧的希望、情绪的失落……喜悦值得分享、忧虑需要分担。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向最爱的人诉说……

    请以“     ,请听我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如需出现,可虚拟替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