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中秋节的来历和演变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祭月之礼如何产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说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满月,有时甚至可能无月,祭月无月自然大煞风景,所以后来逐渐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这种说法不尽准确。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敬如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节并非一回事。
      汉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已有之。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成为巩固统治政权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汉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夏历八月十五成为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是由于那一天恰好“满月”造成的“巧合”。华夏先民需要一个满月日来行仲秋祭月和游赏,这一任务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谁让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圆、格外亮,是因为它“沾”了神圣的华夏祭月日——秋分的“光”。这一点,和“清明”节气沾了盛大的寒食节、上巳节的光而摇身变成“清明节”异曲同工。
      有论者认为,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昊天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的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周影响了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从北宋末开始,中秋节有了更加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的内涵变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秋节”来历和演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指月令时间,早在《周礼》中就有相关记载,如:“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

    B.和祭月之礼有关,在秋分日祭月,如果无月会大煞风景,便逐渐改为八月十五进行。

    C.南北朝时还没有形成中秋节,隋唐时赏月之风和祭月之风逐渐合流,中秋节得以确立。

    D.北宋末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中秋节加入“团圆”的内涵,从而确定了中秋节的地位。

    2.下列对于原文各部分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段说明中秋节与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有联系,并解释了中秋节是如何形成的。

    B.三、四两段从时代发展上说明祭月和游赏之风由分离逐渐合流的历史及愿因。

    C.五、六两段解释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五的原因:此时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

    D.第七段说明唐宋以来八月十五赏月吟诗、宴饮玩乐的风气以及中秋节的特殊内涵。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和秋分祭月并不是一回事,中秋成为节日的标志是“祭月+游赏”。

    B.天子礼月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上,因此成为巩固政权的有效仪式和制度。

    C.因为礼退俗进的趋势,使得民间逐渐兴起在夏历八月十五祭赏明月的风俗。

    D.“清明节气”因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接近,从而演变成“清明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水仙的晚年
      牛 汉
      ①时序已近春末,中午的阳光辉煌地照射进我的静穆的居室。窗台上一盆花期已尽,渐渐显出苍老的水仙,由于阳光融融的浸染,密集细长的叶片很像一股股向上喷涌的生气勃勃的泉水。它的姿态是那么安详,那么自在、潇洒,似乎还能听到水仙奏鸣着它的生命之曲的最后一章。这神秘的声音我的确听到了。面对这盆水仙,我凝望了好久好久,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手心使劲地写下“水仙的晚年”五个字,顿时就感触到这五个字的份量,不仅是一个美妙的充满诗意的命题,而且使我被吮吸一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片陌生的生命境界。
      ②阳光照耀着水仙和我。我愧疚而清醒地思索又思索。从昏茫的心灵深处突然间喷涌出了对水仙的忏悔和谦恭的情感。这种真正高尚的情感,对于我这个粗俗的人,过去从来没有感知过,此刻它竟奇迹般地第一次涌现在我已经苍老的心灵。为什么我会如此动情,显然是这盆水仙与我的境况有看相似的地方,我大声地呼唤了一声:“水仙,我的尊敬的朋友!”
      ③谁都明白,生命的花期是很短暂的,尽管十分美艳,但花期并不能替代全部生命。在苍老而碧青的水仙的叶脉的冲击之下,才发觉了我的生命有多么虚妄,甚至是卑劣的。仅仅由于疏懒以及我一向偏爱绿叶的“享受者的脾气”,才没有拔掉这盆花期已尽的水仙。一位外国作家在谈及人与自然时,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剥削者与享受者,因为人们大都缺乏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尊重。我就是这种“享受者”。
      ④花期结束之后,水仙却仍在成长,而且长得很有生气,几乎长高了一倍,气势显得自信而凝重,这是水仙开花时所没有的气象。蓬蓬勃勃喷泉般溅射的绿叶为我的居室带来了浓浓的春的气息。当阳光射透厚厚的叶片,可以清晰地看见叶脉里的汁液在不息地闪亮地流动着。在绿叶的映衬下,几撮枯萎了的浅黄带灰的千缩的花瓣,仍显出一派高尚的气度,没有丝毫的死相,它们仍安然地停息在花茎的尖端,由密密的叶片呵护着:水仙的晚年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形象。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绿叶是水仙一生的本色,比起香艳的花朵来,绿叶本本分分地为大自然带来更长更多的色彩和气息。
      ⑤我的忏悔是诚恳的。我过去从来没有想到水仙也有晚年,更想不到水仙的晚年又如此地具有生气,而且另有一派超凡的气度。然而人们多半想得比我果断,养水仙不就是为了看花,为了闻闻水仙奇妙的幽香吗?花谢了就应该立即拔除。如果询问一百个人,我敢说有九十个人会这么回答。不再下蛋的母鸡谁还继续养它?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尊重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给水仙和母鸡应有的完整而且完美的晚年?想起童年时祖母不忍心宰杀为一家人下了一辈子蛋的母鸡,母鸡衰老得飞不到鸡架上,每天黄昏祖母总要把它抱到窗台上过夜。母鸡老死后,祖母让我们把它埋在院墙角下,而且说:“埋深点,免得被黄鼠狼闻到气味。”祖母是个文盲,不可能研究过什么自然界,也不懂得生物学,但她理解生命,她对自然界有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她将人与自然界放置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和谐的关系上。在她看来,人们对不再下蛋的母鸡,应当感激和尊敬。
      ⑥无论如何,今年我要把窗台上的这盆苍老的水仙养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决不是虚伪的怜悯,是我对自然界与生命的省悟。实际上,水仙苍老的晚年仍然显示出强旺和青葱,庸俗地说,也并没有“白养”它,它仍有存在和欣赏价值。
      ⑦对于人的老年,我同样认为具有成长的生机。当前中国文学界事实上有一个老生代,比起一些生物来,它还有着深刻而特殊的时代内涵,他们也像晚年的水仙,不但没有露出颓唐和死相,还有着生命再生的锐气。他们长长的一生经历过各种苦难与磨练,如今已把世俗的东西都看淡了,深深地理解了人生的庄严和价值,甚至比一些正处在生命花期的人还要活得深刻和清醒些。
      ⑧啊,谢谢你,尊敬的晚年的水仙! 
      (选自《牛汉散文》,略有删改)
    1.面对“晚年的水仙”,作者为何会“愧疚而清醒地思索又思索”?请结合原文作答。(5分)
    2.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下列语句。(4分)
      “窗台上一盆花期已尽,渐渐显出苍老的水仙,由于阳光融融的浸染,密集的细长的叶片很像一股股向上喷涌的生气勃勃的泉水。”
    3.第⑤段写祖母不忍心宰杀母鸡的往事有何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答。(6分)
    4.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很深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0分)
      (1)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何说“我要把窗台上的这盆苍老的水仙养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4分)
      (2)作者两次对“水仙”动情地呼唤,并对其充满敬意,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你由“晚年的水仙”得到哪些生命的启示?(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王仁堪,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尚书庆云之孙。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入直上书房。时俄罗斯索伊犁,使臣崇厚擅定条约,仁堪与修撰曹鸿勋等合疏劾之。太和门灾,复与鸿勋应诏陈言,极论时政。其请罢颐和园工程,谓:“工费指明不动正款,夫出之筅库①,何非小民膏血?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言尤切直。
      十七年,出为江苏镇江知府。甫下车,丹阳教案②起,由于教堂发见孩尸。仁堪亲验孩尸七十馀具,陈于总督刘坤一曰:“名为天主教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局,不应无活婴儿。传教约本无准外国人育婴之条,教士于约外兼办育婴,不遵奏行章程,使地方官得司稽察,祸由自召。请曲贷愚民之罪,以安众心;别给抚恤之费,以赡彼族。”坤一迂之,卒定犯罪军流有差。时外使屡责保护教堂,仁堪请奏定专律,谓:“条约无若何惩办明文,每出一事,任意要挟。宜明定焚毁教堂,作何赔偿;杀伤教士,作何论抵;以及口角斗殴等事,有定律可遵。人心既平,讹言自息。”英人梅生为匪首李鸿购军火,事觉,领事坐梅生罪仅监禁,仁堪上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论之。又洋人忻爱珩遍谒守令,募捐义学,无游历护照。仁堪请关道送领事查办,复议无照私入内地,应按中国律法科罪。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
      郡地多冈垅,旱易成灾,仁堪以设渠塘为急务,不欲扰民,捐廉为倡。驰书乞诸亲旧,商富感而输助,得钱三万缗,开塘二千三百有奇,沟渠闸坝以百计。
      十八年秋,丹阳大祲,恩赈之外,劝绅商捐赀,全活甚众。又假官钱于民,使勿卖牛,名曰牛赈。
      调苏州,已积劳致疾,日坐谳局清积案,风采动一时。甫三阅月,猝病卒,时论惜之。镇江士民列政绩,箐请大吏上闻,谓其“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诏允宣付史馆立传,以表循良。   
      (选自《清史稿·列传266》)
      【注释】①筅库:仓库。②丹阳教案: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二十五日,江苏丹阳百姓发现教会墓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亦无一活婴,遂群起将教堂焚毁。官府速派兵弹压,激起了丹阳一带的反洋教反满清斗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典贵州……乡试典:主持

    B.甫下车甫:刚刚

    C.坤一迂之迂:迂腐

    D.又假官钱于民假: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请罢颐和园工程吾其还也

    B.夫出之筅库夜驰之沛公军

    C.陈于总督刘坤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俄罗斯索求伊犁,出使的大臣崇厚擅自签订条约,王仁堪和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等人合上奏疏弹劾他。

    B.丹阳教案时,王仁堪请求刘坤一能宽恕百姓,以安抚民心;另外发给百姓抚恤费,用来赡养他们的家族。

    C.光绪十八年秋天,丹阳发生大灾,王仁堪除赈济之外,又劝士绅商人捐资救灾,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D.王仁堪调任苏州时已积劳成疾,但每天都处理积案,上任刚满三个月,突然病逝,当时的人们都很惋惜。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3分)
      (2)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3分)
      (3)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8分)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简要赏析本词的语言风格。(3分)
    2.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
      (2)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5)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7)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苏轼《赤壁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晕倒/晕眩秘籍/慰藉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B.创伤/重创祛除/趣谈开门揖盗/缉拿归案

    C.窥伺/伺机恫吓/胴体所向披靡/靡日不思

    D.徘徊/低徊颤栗/打颤供认不讳/供不应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三大球似乎只能靠篮球撑撑门面,足球和排球每况愈下的表现,一步步逼近公众的承受底线。

    B.青岛一对夫妻因协助珠海某发货人将4000多吨稀土偷梁换柱,混装在氧化铁中企图走私出境,最终被海关查获而锒铛入狱。

    C.中国足球涉赌的领队、裁判一个接一个被处理,主管足协的官员谢亚龙等人已被公安部立案侦查,大批网民弹冠相庆。

    D.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                           。
      ①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
      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③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④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
      ⑤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

    A.②③①④⑤

    B.⑤③④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②⑤③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从本次世界女排大奖赛的表现来看,中国女排一败再败,似乎表现中国女排在排坛的强队地位已经结束。
      ②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这个经验值得我们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④徒有其表的整合对提高煤矿安全毫无作用,处罚不到位、监管不到位、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位才是矿难频发的根源。
      ⑤据中国社科院相关部门预测,今年中国网络购物总额接近5000多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 %。
      

    序号

    修  改  方  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寓言并揭示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准确。(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
      蛋壳里的一只小鸡,正准备啄破蛋壳出来,忽听外面的同伴说:“下雨了,快躲!”“刮风了,快跑!”“猫来了,快藏!”蛋壳里的鸡一阵紧张:“多亏我没有出去,原来外面让人如此烦恼,我还是舒舒服服地留在壳里吧!”没多久,这只小鸡便在蛋壳里闷死了。
      请从两个角度揭示寓意:
      角度一:                                                  
      角度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从崇敬的课文人物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写出人物姓名,然后写颁奖词;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60字左右。(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以“你好!陌生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