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红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冗杂  噱头  滂沱(pāng)  戛然而止(jiá)

    B.戡乱  煤碳  不啻(dì)  遒劲有力(qiú)

    C.脉膊  身分证  应当(yīng)  莘莘学子(shēn)

    D.毗邻   度假村  炽热(zhì)   强词夺理(qián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明的父母都下岗了,家里十分困难。我们几个好朋友便鼎力相助,帮他凑了新学期的学费,渡过了难关。

    B.李华写文章十分马虎,经常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他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C.在校足球联赛中,我们班的杨军同学首当其冲,在开场三分钟的时候就攻破对方球门,最终使我们班1:0赢得比赛。

    D.面对那些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政府绝不能虚与委蛇,做表面文章,而应真诚地拿出解决方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学生会主席,你把同学们提出来的建议应该认真考虑一遍,怎么能看也不看就束之高阁呢?

    B.面对国内目前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而国外一些国家又缺少劳动力的情况,境外就业成为部分高校毕业生不错的选择。

    C.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可耻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应被视为“社会公害”。

    D.苯污染已经危害到人们的健康。记者从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获悉,节日期间北京发生了两起通过装修造成的苯中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人们称为“山水诗人” 。

    C.李白的诗热情浪漫,想象力丰富,人们称其为“诗仙”。杜甫的诗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爱民的思想,人们称其为“诗圣”。

    D.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个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晏殊、晏几道、李清照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有风起,这片洋槐组成的小森林便欢腾起来,        。是的,    ,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    。我的小森林,就这样,在我写作疲惫时给我生理的和心理的调节。
      ① 绿色的树冠在空中舞摆
      ② 绿色的波涛汹涌回旋千姿百态
      ③ 使我总是和那海波海涛联系起来
      ④ 都使我陷入一种温馨一种激励之中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唐临,京兆长安人。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其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乃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今议萧龄之事,有轻有重,重者流死,轻者请除名。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藉,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窃惟议事群官,未尽识议刑本意。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放岭外。
      (《旧唐书·唐临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县令

    B.囚等皆感恩贷宽恕

    C.原情取事,死有余辜 推究

    D.比来有司多行重法  近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之约,令归系所

    B.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唐卿所断,既非冤滥论罪务从重科

    C.临请自当其罪

    D.临对诏称旨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红词语解释、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竟不扬言其过

    B.临白令请出之
      其年,迁大理卿轻者请除名

    C.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D.令因请假

    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         临因是知名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是否放轻罪囚犯回家耕种问题上,唐临与县令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B.下人无意犯错时,唐临总是找借口为他们开脱责任,减轻他们心理压力。

    C.因唐临执法公正,连死囚犯都口服心服,没有怨言,这受到皇帝的称赞。

    D.在讨论对萧龄之如何处置时,唐临坚持要依照尧舜大法严加处置,不得枉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
      (《世说新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苔痕上阶绿,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②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⑤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⑥三杯两盏淡酒,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颔联写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抒发了李白对自身境遇的忧虑之情。

    C.颈联转而摹写自然之景,将目光投向了远山和江水。这两句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D.“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尾联从六朝的帝都金陵联想到唐的都城长安,表明李白是关心现实的。

     ②结合全诗,简述李白借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微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的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

    B.蓝蝶的翅膀覆盖着羽状物,具有多层的、立体的结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C.蓝蝶的翅膀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可以增强蓝光的反射,其反光强度与分支数量正相关。

    D.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其技术是最先进的复印机都无法达到的。

    2.通观全文,简要说明蓝蝶翅膀具有的独特光学性能。(5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是为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2.“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炼狱淬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分)
    4.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脊梁”与“一根骨”异曲同工。试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借希腊神话中日神、酒神之口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场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请以“就算人生是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将题目补充完整,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