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1 题
简单题 23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8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