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23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下面是黄安地区民谣《青年当红军》的歌词对白。

    父亲:“要跟着共产党拥护苏联,打破那旧世界革命实现,建立了苏维埃人人平权。”

    儿子:“我今日去参军开上前线,替工农争自由夺取政权,消灭了反动派实现共产,全中国受苦人齐把身翻。”该民谣的流传反映出(   )

    A.红军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发动民众

    B.人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与拥护

    C.长征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播种机

    D.共御外辱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 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

    C.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 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C.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

    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该学者(   )

    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

    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

    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会战后的战争特征

    B.材料中的“某战场”是指中国的正面战场

    C.“犬牙交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D.材料反映的相关情况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

    A.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杜鲁门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

    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是有关亚太局势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美两国是维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将打破亚太地区的平稳发展

    ③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④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抗日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史记忆与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于放逐表决的陶片

    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

    材料四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古代雅典的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由此在改造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中美两国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根本依据。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大陆的民主政治是怎样体现其自身特色的?

    (4)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5)从西方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利益至上始终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每个国家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 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以后这个中东政策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国际问题研究》

    尼克松在1972年1月接受专访时说: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时代周刊》人物专访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比较尼克松的外交政策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不同并分析变化原因。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提炼作者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材料二  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

    ——齐志勇《李时珍作科研的大师风范》

    材料三  理学淹通(贯通)举世惊,原来医圣亦儒生。儒生医圣兼相得,无损千秋万岁名。古道微茫久隐沦,凭空想象总非真。千秋功罪儒家说,唯物判评能几人。

    ——黄世瑞《儒家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李时珍的“大师风范”。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原来医圣亦儒生”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