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2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其他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灭/睡眠哺育/获相形见嘴笨舌

    B.红/然束辙饮止渴/立鸡群

    C.意/胆怯剽悍/缈潜暗长/孜不倦

    D.心/制/望叱风云/紫嫣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 惆怅   徘徊   苦心孤诣   相辅相承

    B.羁绊   祈祷   好逸恶劳   锲而不舍

    C,静谧   招睐   登峰造极   冥思苦想

    D.喧嚣  烦燥    万恶不赦   拈轻怕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将下列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  (注意句子的连贯)  (3分)

    ①我在宁静的画室里学会了很多。

    ②我在那里重拾了信心。

    ⑧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在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语句。  (2分)

    我不禁想起了曾经阅读过的这篇题为《跑起来你就是一股风》的文章来:没有风,风筝怎么也飘不起来。于是,。父亲走过来问:“为什么不让风筝飞起来?”“没有风,风筝飞不起来。”“没有风?你自己不就是一股风吗?”“我是一股风吗?”“对呀,你跑起来不就是一股风吗?”我开始跑起来,好像真的成了一股风,②________,

    ________ !风筝也慢慢地升上天空…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  (共8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2.土地平旷,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屈。(陶渊明《桃花源记》)

    3.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 ”

    看法相反。

    4.古诗名句,陶冶情操,励志人生。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 ,________”

    会激励自己走出学习上的困境;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________”

    会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固守自己的操守:孔子“________,________”

    则提醒我们要谦虚做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请你从下面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完成填空,再讲一个与该人物相关的故事。  (共4分)

    ①“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②1793年11月他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他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③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④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脚从泥里拔出来。他感到脚底下冰冷彻骨,知道是那只烂靴底掉下来了。他从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吃这双破靴子的苦头。

    1.我选择________。该选段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我认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2分)

    2.相关的故事:  (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在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们被分成了两类,一半学生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该校老师解释,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较差的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鼓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10月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

    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

    材料二:在今年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市人大代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提出的取消三好生评选”成为业界乃至社会热议的一个焦点。“三好生”评选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曾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当人们关注的目光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之后,“三好生”的局限和弊端便日益凸显出来,很难再承载激励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使其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厚重期望。

    材料三:美国最佳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说:“我们应该抱着坚定的信念去影响每一个学生。”是的,“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应只是口号,而应成为一种理念:不应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认真付诸实践。表彰会上,我们能否有选择地将“期许奖”、“潜力奖”、“超越奖”发给有进步的学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肯定、鼓励与关注,体味到成功、自信与快乐。

    1.请给第一则材料加一个标题。

    2.第二则材料中画线部分是个病句,请加以修改。

    3.班级召开“关注每一个学生”主题班会。如果让你作总结性发言,你会怎么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6分)

    木匠与画匠

    迟子建

    ①去年装修新居,我从老家运来了一些樟子松板材,想让家里的书架、写字台和餐 桌都使用天然的木料,我想看它们身上透露着的妖娆花纹,我还想闻樟子松木散发出的那股独特的气息。在远离家乡的都市,有它们陪伴着我,我会觉得格外塌实、温暖。

    ②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板材运来后,负责装修的—工长对我说,这板材还要运到工厂进行切割和抛光,因为它们太毛糙也太厚了。而且,他说如今城里的木匠根本不会用这样的板材打家具,他们只会用市场出售的板板正正的细木工板。我跟工长说,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用细木工板来打书架,让他—定想办法请—个能胜任这活的木匠。

    ③板材先是被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把长的截短,将厚的冲薄了,然后再把它们拉回来,一摞摞地堆在厅里。我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这板材似乎架子很大,不那么轻易让人在它身上动锯和刨子,没过一周,它们又来了毛病,也是没有被充分烘干的缘故,材质开始变形,有的看上去凹凸不平,没办法,它们再一次被运进工厂,这次是给它们压光。回来后的它们果然平展多了。它们在这幢高楼中乘着电梯三进两出,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在那段日子,许多居民对它们比对我还熟悉,他们都问我,这是哪里来的木材?a那口气好像在打听一个野孩子的来历

    ④工长从他的家乡请来了一个木匠。木匠—见那些木材,就会心会意地笑了说,城里的木匠看见这木材,准懵。言下之意,只有他对付得了它们。在木匠工作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跑到工地看他干活,我帮他选择板材,哪些适合做书架,哪些又适合做写字台的台面,真的有给木材选美的感觉。木匠用刨子刨木板的时候,我常捡刨花来看。b又薄又软的刨花上有着奇妙的花纹,感觉拿在手中的就是牡丹巨大的花瓣。那—段时间我异常兴奋,画了很多的家具草图,一会让木匠给我打个茶桌,一会又让他给我打个板凳。等木工活大功告成的时候,我觉得对我来说家装中最重要的工程已经完成了。

    ⑤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当你家要打家具时,就得把木匠恭恭敬敬请到家中,给他们沏上茶水,炒上几盘好菜,备上一壶烧酒,好生地侍候着。木匠呢,他们大都很神气,因为他们不像其他人靠种地为生,他们是手艺人,因而说话就很冲,主人稍稍招待不周,他们就挑板材的毛病,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什么材质糟了,花纹不漂亮影响他的手艺了等等,要中途撂挑子的样子。这时的主人就得赶紧检点自己的“毛病”,给他递烟,陪着笑脸,把伙食的档次提高上去,木匠这才会“复工”。所以木匠背着的工具袋,在我眼里高贵得不得了,因为靠着这些形形色色的铁家伙,他们就能吃上好饭。他们不仅吃得好,家具打好后,还能得到数目可观的工钱。我家的邻居就是个木匠,他家就常常吃细粮,让我羡慕极了,觉得木匠过的日子才是日子!

    ⑥我们那时用着的家具,哪一个不是木匠亲手打出来的呢?想着木匠能让椅子长腿,   能让桌子镶上抽屉,就觉得他们是有道理牛气的。

    ⑦我童年时羡慕的人中,还有画匠。画匠多不是本村的人,他们从哪里来,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肩上也像木匠一样背着帆布袋,不同的是,那里面装着各色颜料和各种画笔。不管人们家中贫穷还是富裕,都喜欢请画匠来家里画上一些画,在漫漫长冬里,那些画就是春天。画匠的活比木匠要轻巧多了,也艺术多了,他们把花鸟虫鱼画在炕琴上,画在门楣上,画在镜子上,画在椅背上,画在窗棂上。他们画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喜欢凑在跟前围着看。画匠喜欢用:艳丽、花哨的颜色,所以那画总是很惹眼,很热闹。画中一般是没有人物的,多数是唱歌的鸟、盛开的花朵以及肥硕金红的鲤鱼,所以那画看上去总是莺歌燕舞的。画匠在画画的时候,是住在主人家里的,主人也照样拿出好饭好菜好酒款待他们。他们走的时候,口袋里也会装上丰裕的工钱。那时我对画匠崇拜极了,想着一个人靠着画画就能混上好吃的,而且能自由自在地游荡,真恨自己那双把茶杯都会画歪的笨拙的手。

    ⑧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的富足,木匠和画匠在那样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城里的木   匠,只会使用机械制造出的合成板材,他们人约连刨子都不会用。而画匠,即使有,也不是我所见过的那种带着传奇色彩的游走的人了,他们会有自己的一爿小店,等着上门来的生意。

    ⑨在我的故乡,当年木匠打出的那些朴拙的家具和画匠描画的画,肯定还有幸存于某   座老屋之中的,只是真正热爱它们的人少而又少了,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不由发出一声  叹息。

    1.文章为什么要以“木匠与画匠”为题?  (3分)

    2.文章回忆了什么?为什么要回忆它们?(4分)

    3.为什么说板材“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  (2分)

    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5.为什么“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会“不由发出一声叹息”?“我”叹息的是什么? (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

    马蜂蜇后不无好处

    李铁生

    ①由于知道马蜂尾巴上有一根针能蜇人,所以大家对马蜂都敬而远之。

    ②进入本世纪后的十年来,由于地球变暖,越冬昆虫所处环境有所“改善”,尤其以成虫越冬的马蜂更是兴旺发达起来。由于人们惧怕马蜂的心理,见了就想毁巢灭蜂,而马蜂又极富团队攻击性,两相接触马蜂则常是胜利者。首先挑起事端的人类则常被蜇得鼻青脸肿败下阵来,死伤报导自然也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蜂蜇刺毒量过大造成内脏器官衰竭,或过敏人群受蜇后反应强烈以致死亡有关。但大部分人在被马蜂蜇刺后仅在当时有红肿热痛的反应,过后再痒上一、两天就没事了,而且由于体内产生了抗体,再遭蜂蜇后反应就会大为降低。

    ③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中期,当时的西德政府有关部门曾做过一次社会调查,意外地发现

    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中,唯独在被普查的一万九千余名养蜂人员中患癌症的比例极低。这

    一现象当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后经专家分析,养蜂人与常人在生活、工作中最大的区

    别不是经常吃蜂蜜,而是常遭蜂蜇。也就是说蜜蜂蜂毒会经常侵入体内,但工人们对此并无

    强烈反应。因为他们早已对蜂毒产生了抵抗力,也就是体内有了抗体。

    ④科学家研究表明,蜜蜂与马蜂毒素相似。鉴于人们对蜜蜂毒的抗癌作用已有所印象,

    所以自然令人联想到蜇人反应剧烈的马蜂,其毒液又会怎样呢?早在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研发了“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对“陆马蜂”和“亚非马蜂”进行活体取毒

    成功。成功提取两种马蜂蜂毒之事引起美国西南生物研究所生化专家施密特教授的注意和

    兴趣。随即双方进行合作,对两种蜂毒之药理活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报告。实验证明将两

    种蜂毒注入实验鼠体后活性颇高,而对白血球细胞破坏力不强,对哺乳动物组织损害程度.

    也很小,固有着医学上的利用价值。

    ⑤随后科学家将提取的“陆马蜂”蜂毒提供给辽宁省肿瘤研究所进行研究。科学家以

    接种了腹水癌细胞的小白鼠为对象用马蜂毒进行治疗。结果证明马蜂毒素对肿瘤细胞有明

    显杀伤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所以马蜂毒有着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此外马

    蜂毒对蜂蜇过敏症及风湿、类风湿等非细菌性炎症均有治疗作用。

    ⑥据此,人们也许不应当再对遭到马蜂蛰刺过分害怕了,因为蜂蜇毕竟还是对人体有

    一定好处的,它可以治疗你的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当然前提是不可过量。总

    之人们完全没必要如此仇视马蜂而与其势不两立,毕竟马蜂也有其“可爱”之处啊!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期B有改动)

    1.人们想“毁巢灭蜂”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3.第④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  (3分)

    4.马蜂蛰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治疗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可为什么文章还要强调“前提是不可过量”?  (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0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

    (二)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

    注释:① “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 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

    ③称诵:称颂。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2分)

    (1)才美不外   见:   (2)策之不以其 道: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3.文(一)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4.两个文段的共同话题是什么?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连声的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是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50分)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________不断前进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杜鲁门新当选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种轻松自然的“成才观”值得借鉴。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简单、自食其力者,和成为写字楼里的精英、专家同等重要。

    要求:①根据材料主题,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