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师夏(1801-1850)在《经济和谐》序言中写道:“政府话动基本限于保证秩序,安全和正义”。“越过这个限度,就是对良心、智力和劳动——一句话,对人类自由的侵占。”这一观点与下列哪一人物的思想相似?(   )

    A.圣西门       B.马克思      C.凯恩斯     D.亚当·斯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对这—数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

    B.欧洲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和中心地位

    C.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

    D.欧洲造就了现代世界,现代世界造就了欧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不能窥见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   )

    A.洋务运动的足迹

    B.外商企业的创办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上述现象表明(   )

    A.议会的权力和作用被削弱         B.议会的立法权力正在丧失

    C.英国的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      D.议会对内阁起到了限制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24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8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6分)有人说:“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办洋务之人,“大半因循懦玩,畏蜀如虎,而未见一士之谔谔。”结果是“仅袭皮毛”,“终不能一旦骤臻于自强。”这意味者,士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实现转化。而事实表明,此时的转化正存在着许多现实可能性,一些主张学习和吸收西学的官吏和传统士人,如王韬;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的学生,如钟天纬;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如马建忠等就实现了这一转化。

    ——钱穆《晚学盲言》

    (1) 材料中“实现了这一转化”是指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现这一转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1628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历史传统……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根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中是如何体现“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观点的?(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