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环境污染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检察机关在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等方面就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支撑。

    B.互联网金融放宽了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市场竞争。

    C.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在诸力量中的比重大为增加,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不是土地、资源和资本,而是知识。

    D.较之于军事力量,作为一种力量工具,文化软实力在对外政策中若得以巧妙使用,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诗句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C.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

    D.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李白《山人劝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 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①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

    ②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③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④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⑤吃讲究的饭,事 实上只是吃菜。

    ⑥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

    A.①③⑤④②⑥    B.⑤④⑥①③②

    C.⑤④②①③⑥    D.①③⑥②⑤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秀闼,俯雕甍             披:分开

    诏书切峻,责臣慢           逋:拖延

    B.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敢竭鄙怀,恭短引           疏:条陈

    C.若仆不相师               望:期望

    稍异于前               制:格局

    D.决起而飞,榆枋            抢:触碰

    之北有冥海者            发:草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学,善属文。广顺初,举进士高第,其为文章,以辞多自喜。常次历代有国废兴治乱之迹为《运源赋》,甚详。又因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世宗闻之,遣小黄门就壁录之,览而称善,因拜水部员外郎、知制诰,迁翰林学士,赐绯,而载已病,不能朝谢。世宗怜之,赐告还第,遣太医视疾。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穀曰:“非不知其才,然载命薄,恐不能胜。”朴曰:“公为宰相,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何言命邪?”已而召拜知制诰。及为学士,居岁中病卒,年三十六。议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

    是时,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载与张昭、窦俨、陶穀、徐台符等俱被进用。穀居数人中,文辞最劣,尤无行。昭、俨数与论议,其文粲然,而穀徒能先意所在,以进谀取合人主,事无大小,必称美颂赞,至于广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皆为颂以献,其辞大抵类俳优。而载以不幸早卒,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穀之谀也。

    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国譬之于弈,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弈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夫乱国之君,常置愚不肖于上,而强其不能,以暴其短恶,置贤智于下,而泯没其材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治国之君,能置贤智于近,而置愚不肖于远,使君子、小人各适其分,而身享安荣。治乱相去虽远甚,而其所以致之者不多也,反其所置而已。呜呼,自古治君少而乱君多,况于五代,士之遇不遇者,可胜叹哉!(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诰,迁翰林学士               知:执掌

    B.然载命薄,恐不能               胜:承受

    C.为之置其处则胜矣               易:改换

    D.常历代有国废兴治乱之迹为《运源赋》   次:按顺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荐宰相李穀            不能喻之怀

    B.议者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   彭祖乃今久特闻

    C.览称善              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D.使君子、小人皆失其      某,而母立于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扈载从小好学,擅长写文章,才华横溢,受世人推崇,世宗非常器重他,屡次升迁他的官职,得知他生病,还派太医为他诊治。

    B.王朴非常赏识扈载,向宰相李穀推荐,李穀认为扈载命薄,担心他不能胜任,长期未予任用,在王朴的追问下,方拜知制诰。

    C.陶穀文辞粗劣,人品很差,善于阿谀奉承,竟然受到世宗赏识重用,可见世宗昏庸无能,贤愚不分、忠臣不用。

    D.作者认为盛世和乱世虽然相去甚远,但是形成的原因并不复杂,只是改变了君子和小人的位置而已。

    4.翻译下列句子。

    (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

    (3)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5.乱国之君和治国之君在用人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为作者谪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  ②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词的开头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重阳天霁,词人进行了哪些活动?

    3.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形影相吊。

    (2)          ,愿乞终养。

    (3)穷且益坚,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6)               ,而后乃今将图南。

    (7)天之苍苍,其正色也?             

    (8)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半坡的声音 

    肖建新

    ①没有一种声音,是这样的质朴,缓慢,又伞骨般质地铮铮,带着一种沉淀的、原始的泥味,将一个古老文明最初的口音,从几千年深埋的黄土中缓缓传出。一铲下去,那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长度。当几千年纵深的黄土一层一层剥落时,一个似曾熟悉的面孔从苍老的尘泥中浮出,所有的黄土在那个瞬间变得高深莫测,仿佛脚下的每一寸黄土都是黄金般珍贵。

    ②1958年的半坡,随着一声惊呼,位于西安东郊的这片土地,从此不再是一片寂静之地,不再是人们脚下常常踩踏的荒凉之所。任何一片遗落的陶片,都可能带着几千年苍老的印记。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半坡的激动和兴奋不分青红皂白,不分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少,那是相隔六千年的一次亲人相认。一位懒得梳洗的“祖母”抬起六千年弓着的腰身,泥土般的笑容,花白的苍发,手持陶罐汲水的姿势,这一切,像种子一样,撒在人类黄泥一般古朴的心灵里。

    ③几十年之后,我走近半坡遗址时,小时候认为在一面不高的黄土坡上,坡下有一条浅浅的小溪,小溪里有一些小小鱼儿的半坡已经很远。一面坡创造了的岁月,可以抵过任何一个盛大的王朝。

    ④在半坡,散落在泥土深处的历史部件被一一打捞上来,晾晒在阴冷的展台上。我所看到的任何一件物品,都蕴含了众多岁月的秘密。比如说,一把石镰,在它进入黄土之前,肯定在世间挥动了几百次,几千次,甚至更多。它从一块粗糙的石头开始,经历了视觉和力量上的粗细不等的抚摸,挑选,打磨,定型,再系上木柄,变成一把粗砺的工具,人们又用它去收割,砍伐,直到木柄断裂,或石质破损而坠于泥土,直至无数年后成为展台上一件苍凉的岁月的物证。这其实是一段漫长而难以知晓的历史,究竟有多少人用过它,用过多少次,砍过多少植物,杀死过多少动物,握它的手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纹理,这都是一些永远也无人知道的秘密。再比如骨器。如果说用较大动物的骨头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尚有可能,而要制作骨针、骨锥又是何等之难。骨头是有硬度的,可骨头的硬度是无法穿越许多事物坚硬的质地。实质上,一枚骨针却小心翼翼地穿越了岁月所布下的消亡的密道,它身上所汇聚的智慧,是远远大于那些巨型工具的。

    ⑤历史一件件从我的眼前闪过。那是六千年前的风雨,在扫荡、冲刷着树林,草地,简陋的房舍。那些雨中赤裸着身体的人们,奋力地扛着一根根木柱,一块块巨石;他们追猎着一个个和他们一样狡捷的猎物,黄土一样的肌肉青铜般闪烁。食物的香气总是在黄昏来临的时候,从圆形的屋顶袅袅升起,孩子们的欢笑声像风一样飘荡在半坡的上空。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那些陶盂,陶碗,陶盘,能耐高温、传热均匀、具有热胀冷缩功能的夹砂陶;还有细颈壶,尖底瓶;还有网纹盆,鱼纹盆,鹿纹盆,人面鱼纹盆等。这些东西仿佛在一位祖母古老的手掌上波动,在岁月苍老的瞬间闪烁。在这些器具上,刻有22种符号,也把我带进了半坡人所创造的神秘的思维空间中。我仿佛看见了他们低头沉思的姿势,他们在盲然中摸索着一根根草绳,黑暗中努力地破解着生命的秘密。

    ⑥半坡遗址内,有户县的现代农民画,它们像春天一样点缀着古老的半坡。它们对于半坡有另一种意味,那些古老的种子得到了有力的传动,生命有了质的传承。另一个得到传承的是制陶作坊。沿着阶梯式房子的逐渐深入,那种细腻而匀称的泥香扑面而来,没有任何门、墙,整个作坊敞开了心房,柜架上、桌子上是琳琅满目的工艺陶器,一个茶杯大小的深褐色的埙正在一个年轻女子的手掌上精雕细刻着,八个孔一一张开,仿佛从古老历史中张开的八只眼睛。我原以为埙一定出自于一位老者之手,因为它的音色是那样的低垂,凄迷,而一个年轻女子怎能将它拨弄得如此沉溺。女子试了试音,我吃了一惊,那一声仿佛就是从遗址的某一处地下洞穴的通道里吟吟而来。而此时,作坊里的音乐轻轻响起仿佛水面上荡起了细细的波纹,继而迷漫到作坊的每一个空间,连那女子手里的埙也塞得满满的:

    一条寂静的长河

    轻轻地涌出久远的记忆

    ……

    ⑦音乐一下子将我繁杂的情感化成了缓缓的流水,一点一点注入到半坡的泥土里,又把作坊里说不清的感动一点一滴地沉在身体的某处。这时,我突然听到了一种低沉的声音,仿佛一位老人在暗处说话,我急忙转过身,大厅里空空荡荡,我才意识到自从走进半坡,那个声音一直藏在我的心底,并产生出一些绕人心肺的回响。

    1.从“从几千年深埋的黄土中缓缓传出”的声音里你听到了什么?请根据全文进行概括。

    2.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的文字。

    3.文章以“声音”开头,又以“声音”结尾,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4.第⑥段写半坡遗址内户县的现代农民画和年轻女子的制陶艺术。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可以打造吗?

    冯骥才

    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打造文化?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大喊“打造文化”?

    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这种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

    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这也是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的真正原故;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龙套似地站着——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有删改)

    1.简要概述全文思路。

    2.文中列举了打造文化的哪些粗鄙做法?请作概括。

    3.作者为什么说打造文化是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人生最重要的才能,第一是无所畏惧,第二是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培根

    相信神圣的人都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

    ――周国平

    畏惧是害怕遭到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斯宾诺莎

    所谓勇气就是知道不畏惧什么,也知道畏惧什么。

    ――佚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立意在材料范围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