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8 题
  1. 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B.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中。

    C.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

    D.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方认为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而且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B.江苏代表团经过一天的热烈讨论,一套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执法为民理念的议案终于产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C.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病”。专家指出,感冒、发高烧、过度疲劳等都是造成“高原病”的诱发因素。

    D.《条例》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政策和理论上作了周密而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出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

    A.来吾道夫先路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臣死有余僇

    B.敛赀财以送其行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C.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肇锡余以嘉名       纫秋兰以为佩

    D.缙绅、士、大夫萃于左丞相府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扈江离与辟芷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予(授官)右丞相兼枢密使   进不入以(远离)尤兮   (接近于)例送死

    B.(理解,同情)予志焉   则噪而(互相)逐  吾社之行为士(榜样)者

    C. 日月忽其不(久留)  (比较)五人之死   (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          

    D.予(虽然)浩然无所愧怍   颜色(面色)不少变   在丙寅三月之(探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余羁縻不得还               B.巩年岁之不吾与 

    C.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加点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北亦未敢遽吾国 / 余马于兰皋兮   B.予当引决 / 去今之而葬之

    C.不抚壮而弃兮  /  背绳墨以追兮   D.买五人之头而之 / 纷吾既有此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死犹为厉鬼击贼   ②谈笑死   ③佯狂不知所者   ④真州逐城门外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他的诗歌世界以“爱情”“太阳”“海洋”为三大中心意象。

    B.闻一多,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情是忧郁而悲哀的,故而享有“忧郁诗人”之称。

    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且分别开启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

    D.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采用了叙抒议相结合的手法,简要地记叙了他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交错使用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的文段,完成小题。(8分,每题2分)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由华琛主持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就是这一热门话题的一例。根据上述研究,华琛编著了题为《金双拱门东进:麦当劳在东亚》一书。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阎云翔的《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地方化》的论文便是该书的第一章。论文讲述了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这一原本“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成为被地方化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被美国大众视为出售廉价餐食的麦当劳,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麦当劳也同时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外国餐桌行为文化。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虽然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也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努力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校和地方建立特殊联系等等。

    总之,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

    其实,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撞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是完全被动的。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1.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土化”就是“地方化”。

    B.“中国版”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相同。

    C.“全球化”也就是“全盘西化”。

    D.“美国式”即“美国文化”。

    2.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B.中国老百姓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美国文化。

    C.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

    D.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

    3.下列不属于“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的内容一项是(   )

    A.北京的许多顾客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B.北京的麦当劳成为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出入的地方。

    C.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D.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保持美国文化特色。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也是一种新生事物。

    B.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C.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参与跨国文化体系。

    D.“全盘西化”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6分)

    拿来主义

    鲁迅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6〕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8〕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9〕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对待文化遗产,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但一直到第〔6〕段才写了这些,那么前五段具体谈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2.第〔7〕段中,鲁迅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他们的态度各是怎么样的。(各用四个字来说明)(3分)

    (1)孱头:               

    (2)昏蛋:               

    (3)废物:               

    3.第〔8〕段中,“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它们又有区别,请说说它们各指的是糟粕中的哪一部分?(6分)

    (1)鸦片:                                                        

    (2)烟枪和烟灯:                                                

    (3)姨太太:                                                  

    4.如何理解第〔6〕段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5.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9〕段是从哪些方面对全文进行总结的。(5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①雁门,备匈奴,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地名。②莫府:“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李牧,李牧如故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B.出战,不利,失亡多       范增目项王

    C.便宜置吏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王翦急击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审时度势,排除干扰,从军事上和物质上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在思想上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4.对下列语句进行翻译。(14分)

    (1)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4分)

    (2)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4分)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分)

    (4)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安能屈豪杰之流,                        

    (2)由此观之,         ,一旦抵罪,        ,不能容于远近。

    (3)进不入以离尤兮,        。制芰荷以为衣兮,          

    (4)恩所加,             ;罚所及,               

    (5)怨灵修之浩荡兮,          。宁溘死以流亡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10分)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2.本诗的尾联与诗人写的另一首诗《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有什么异同?(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

    甲说:“没有这次移栽,它是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乙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移栽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丙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和套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