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这实质上反映出

    A. 政治制度发生变化   B. 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C. 三国霸主地位确立   D. 周王地位衰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农业强调“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的原因是

    A. 注重精耕细作   B. 讲究因地制宜

    C. 小农自然经济   D. 合理安排生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

    C.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农业生产异常艰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代《均工律》中说,“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B.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C.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D.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武宗下令: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 规范商品经济发展   B.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一定程度上保障从事农业生产人口   D. 统治者昧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反映了孔子

    ①仁爱思想

    ②宽厚美德

    ③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宋明理学倡导“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其根本在于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与该主张相左的是

    A. 重农抑商   B. 发展自然经济

    C. 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D. 工商皆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次,陈独秀从国外回到上海时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想要了。”不久,陈独秀等

    A. 领导了二次革命   B. 掀起新文化运动

    C. 领导了五四运动   D. 成立中国共产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1916年中国棉纺织业每生产一包16支纱司获利7.61元,1917年升到36.93元,1919年达70.65元。这主要得益于

    A. 工业技术的改进   B.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C. 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   D.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作家夏衍说,“尽管当时很闭塞……‘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说明

    A. 戊戌政变是秘密进行的   B. 戊戌变法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C. 戊戌变法只是统治上层的内部事务   D. 老百姓对皇帝和皇太后有浓厚朴素的情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起源于这场运动。”这一运动是指

    A. 五四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二次革命   D. 土地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二战后,印度、缅甸、印尼等一批新兴民族国家诞生,中国认为这对新中国是有利的局势。因此,新中国

    A.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实行“一边倒”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反映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导致1958——1962年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A. “左”倾错误   B. “大跃进”运动   C. 连续自然灾害   D. 苏联停止对华援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A. 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 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C. “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D. “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女子因宣称不信神灵被控犯罪,要按法律治罪,这表明古代雅典

    A. 法律完备   B. 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C. 公民信仰危机   D. 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罗马法规定:案件经法官的确认后才能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强调法官至上   C. 缺乏灵活性   D. 有待发展完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世纪英国的学校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极其有限的课程,在于培养其未来做好妻子、好母亲而非职业培训;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电铸术等利于未来就业的课程。这表明

    A.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B. 工业革命强化了性别分工

    C. 工业革命后男女合理分工   D.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宪法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该宪法中君主制的阴影表现有

    ①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②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

    ③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

    ④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的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

    A.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 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 封建专制统治已经陷入了全面危机

    D. 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发生了严重动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列属于宗教改革中的言论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 思维着的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世纪末以后,欧美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这主要是因为

    A. 科技技术与生产之间联系紧密   B. 公司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力量

    C. 公司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D. 资产阶级改革调整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和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的共同之处是

    A. 巩固了封建地主的统治   B.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梦幻世界。”此文学风格是

    A. 古曲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德斯鸠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其目的何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思想产生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思想对“物质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现的全球经济,到20世纪90年代似乎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球化是它的关键词。它意味着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跨越所有地理和政治界限、更迅速更有效的流动。美国在全球化和被称为“新经济”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它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也已运营到了世界所有地方。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阅读材料,围绕“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叙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以城市政治享誉史坛,城邦不是建筑形式,而是一种公共生活领域,以神坛祭祀为中心。

    ——选自林立树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688年至1689年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在少许零星战斗情形下,专制君权被推翻。1688年光荣革命并未促成民主革命……光荣革命所建立的只是宪政王国、中产阶级的新贵族政府。

    ——选自林立树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英国1918年规定男子21岁以上,在英居留6个月以上,有职业者,女子30岁以上皆有投票权。1928年将妇女投票权降为21岁以上,为民主一大成就。

    ——选自林立树著《世界文明史》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经过充分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人类早期政治具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光荣革命所建立只是宪政王国、中产阶级的新贵族政府”?

    (3)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说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有什么样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