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琵(pá)      (mú)样        (xiù) 迹  斗转(shēn)移

    B.(yòng)金   (xuán)涡      广(máo )   (qiǎng)颜欢笑

    C.(yùn)眩   句(dòu )     孝(tì)      度长(xié)大

    D.(gān)夫   (zhòng)肯     笑(yè )    人才济(j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战栗    纶巾    泼脏水    茫无涯际

    B.迄今    红鸾    烂摊子    走头无路

    C.寒蜩    放涎    撑场面    自鸣得意

    D.半晌    杜撰    摆架子    通情达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鲁侍萍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     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下层妇女的悲剧。

    (2)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     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3)在学习《苏轼词两首》时,老师说:“你们一定要     ,可不要开小差,否则难以体会到苏轼的情怀。”

    A.原型   一齐   倾耳细听

    B.原形   一齐   洗耳恭听

    C.原型   一起   洗耳恭听

    D.原形   一起   倾耳细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俩是总角之交,从读大学就在一起。不经意间时光荏苒,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真挚的友谊从未发生过改变。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虽然学习环境苦、学习压力大,却依然熄灭不了我们心中理想与奋斗的火焰。

    D.回到家乡,在田间漫步,恰好碰上李大爷,寒暄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今年五风十雨,一定能大丰收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当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之后,再听到这首《二泉映月》,不觉感慨万千,文思飞扬。

    B.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爱惜生命的,哲人的“未知死,焉知生”和普通百姓的“好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意识 。

    C.悲愤可以出诗人,牢骚却并不一定能兴家国。这一观点在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阐述。

    D.志大略疏的袁绍,文武兼资的曹操,弘毅宽厚的刘备,任才尚计的孙权,都有统一天下之志,而后袁绍因为败亡,演成了三分之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此温暖,又如此自然。

    ②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

    ③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

    ④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

    ⑤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

    ⑥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便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

    A.④①③⑤⑥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④②⑥③⑤①

    D.①④⑥⑤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反省城市规划

    骆  新

    冯骥才说:巴黎的历史保护得这么好,要感谢三个作家。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第二个是《卡门》的作者梅里美,他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马尔乐夫,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都要很详细地登记。这种对传统的保护意识,使法国成为文化上的超级大国。而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

    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些生活在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人,面对着日益长高的城市和各种华丽的大楼,究竟是应该感到自豪呢,还是自卑?

    “自豪”是正常的,比如前几年,“出国旅游”的人回国之后,总愿意拿着各种照片四处炫耀:“您看看人家的城市,多发达啊!多现代啊!”但这几年说这话的人少了,就是因为大家发现,出国旅游,其实跟在家门口转悠也差不了多少,我们的高楼大厦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的逊色,甚至连楼名也都跟国外的差不多——什么雅典、罗马、柏林……还有被用滥的“曼哈顿”和“香榭丽舍”,到处都有“皇家”身影,关键是这些“皇冠”也都是外国的——什么“拿破仑皇家别墅”、“伊丽莎白皇家小区”、“威廉皇家公寓”、“维多利亚皇家广场”……反正您能想到的外国名字,差不多都给用尽了!

    越是热衷于追逐西化,并因此而炫耀不停的人,其实,越是对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所谓的“暴发户心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自打“房地产”被抬高为所谓“支柱产业”之后,大规模抹去城市历史的肌理、简单地复制出一幢幢西方风格的房子,就是大量房地产商们最热衷干的事儿!一个城市的景观和特征,究竟是由谁说了算呢?现在,肯定是由房地产商们说了算。而这些不断抄袭、克隆出来的西方商业建筑,在被我们欢呼雀跃的同时,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低劣的模仿,人家倒替我们担忧了:东方的感性、情绪、自由与天人合一,正在被这些“无文化根基”的复制品扫荡殆尽!

    而按照冯骥才先生的话说: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没有考虑过城市的文化特征。最多也就保留一点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城市的规划完全随着长官意志而决定,几个人就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形态!中国是个“文化大国”,但在考察官员的政绩时,却没有“文化政绩”,这是很大的遗憾。

    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在它的民居。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中国现在六百多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我们中国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

    (摘编自2013年7月《文苑》,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作者对“反省城市规划”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巴黎的历史保护得这么好,要感谢雨果、梅里美和马尔乐夫三个作家。

    B.马尔乐夫在工业化进程中,最先提出要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都要很详细地登记。

    C.雨果、梅里美和马尔乐夫都用实际行动使法国成为文化上的超级大国。

    D.作者认为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这些生活在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人,面对着日益长高的城市和各种华丽的大楼,应该感到自豪。

    B.出国旅游,其实跟在家门口转悠也差不了多少,我们的高楼大厦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的逊色,甚至连楼名也都跟国外的完全一样。

    C.越是热衷于追逐西化,并因此而炫耀不停的人,越是对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

    D.中国的城市规划者深刻地认识到:东方的感性、情绪、自由与天人合一,正在被这些“无文化根基”的复制品扫荡殆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在考察官员的政绩时没有“文化政绩”,所以城市的规划完全随着长官意志而决定,几个人就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形态。

    B.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在它的民居:北京有四合院和胡同,上海有里弄和石库门。

    C.中国现在六百多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D.我们中国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在学会反省“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壶碎

    李敬泽

    1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2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房间里四面都是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3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裂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因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4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看书。

    5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6如此而已。

    7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教授已是正的,啸傲江湖、踏花蹄香,抬眼望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8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9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10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11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其实,老爷子的大学只在民国上了一年,剩下的全在新中国。退休后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作没听见。

    12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多不来电话,夜半三更冷不丁“电”一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到底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

    13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一把壶。

    14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紧紧地攥住了。是!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15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今天,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却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浮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持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16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17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几十万吧,还算是钱。

    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着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不抵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制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顾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竟无话可说了。

    (选自《文汇报》)

    1.请概括文章9-17段中教授的心理变化过程。

    2.分析划线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2)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

    3.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壶碎”为标题的意蕴。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第一段原本可以删掉,但作者还是交代清楚“忘了是谁”“原本无主”,以示负责。

    B.小说开头提到教授家书多,与后面教授把这些书全都卖光形成呼应。而一屋子的书,反而远不如一把壶,说明现时的价值观是畸形的。

    C.第6段写雪既是为了烘托两人内心的纯净和友谊的纯洁,也是情节转折点。

    D.小说结尾感慨“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竟无话可说了”,无言胜有言,深藏着一种无奈、惋惜及失落。让人深思。

    E.这篇小说叙述平淡,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其特色足注重对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2.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A.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目。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③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④浮生:出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

    1.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古诗文填空。

    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⑵襟三江而带五湖,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⑸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6)念去去,千里烟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近日,网上一则题为《我无颜面对的事情: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的帖子引发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发帖者称,自己是国家重点院校的一名大四学生,从大三暑假开始就不停地找工作,而她找到的最好的一份工作,月薪不到2 000元。可是她过年回老家时发现,很多在外地当农民工的亲戚都能拿到3000元以上的月薪,而且包吃包住……于是她感慨:“没想到我竟是混得最差的一个。”

    你是怎样看待“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这一现象的?请就此事发表个人的见解,要求: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有理有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本着简明的原则,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可删可不删的不写)。

    为了①推动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剧团将②派出由二十名青年演员组成的③演出队伍,奔赴边远乡村进行④慰问演出。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街道、敬老院和⑤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⑥节目。通过⑦演出,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答: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删去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