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其他题 2 题,诗歌鉴赏 2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5 题
  1.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游说(shuō) 青荇(xìng)百舸争流(gě)以飨读者(xiǎng)默默彳亍(chì chù)

    B.火钵(bō)散佚(shī)共其乏困(gōng)睚眦必报(zì)鸡豚狗彘(zhì)

    C.变徵(zhǐ) 瞋目(chēng)切齿拊心(fǔ)忤逆不孝(wǔ)耳濡目染(rú)

    D.喋血(dié) 浸渍(zì)衣衫褴褛(jiān)桀骜不驯(ào)绿草如茵(yī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廖廓黯然峥嵘岁月秋毫无犯妄自菲薄

    B.租凭惩创惊天动地苍海桑田凄宛惆怅

    C.笙萧叱咤迥然不同短小精悍启承转合

    D.竟赛室息手舞足蹈涕泗交流婆娑起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D.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长短句”“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现代诗”一般指“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诗体,在形式上冲破了旧体诗的限制,在用韵、平仄、句式上都没有严格的规定,采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易为读者接受。

    C.新闻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它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而报告文学则不用强调真实,可以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记念刘和珍君》选自他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造成一种清新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选项中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写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B.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主题的表达,诗人感情的抒发,都是通过塑造这一点形象来实现。

    C.在形式上,这首诗自由奔放,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脱去了格律的外壳,感情抒发更加自由,思想表达更加充分,使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好的表现方法之一,这首诗中就有很多细节描写和叙事成分,所以可以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说是一首写人的叙事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选出下列加点的词全都是名词作动词的用法的一项(   )
    ①夜缒而出 ②与郑人盟 ③樊於期乃前曰 ④发尽上指冠 ⑤范增数目项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既东封郑 ⑧籍吏民 ⑨吾得兄事之 ⑩若入前为寿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⑤⑧⑩

    C.②③⑤⑥⑧

    D.④⑥⑦⑨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不全是名词做状语的的用法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④进兵北略地 ⑤秦兵旦暮渡易水 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⑦士皆垂泪涕泣 ⑧发尽上指冠 ⑨箕踞以骂曰 ⑩于是项伯复夜去

    A.①③⑤⑦⑨

    B.③④⑥⑧⑩

    C.①⑤⑧⑨⑩

    D.②④⑥⑧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全都是名词做状语的的用法的一项是(   )
    ①吾得兄事之 ②奉卮酒为寿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籍吏民 ⑤道芷阳间行 ⑥还军霸上 ⑦沛公欲王关中 ⑧日夜望将军至 ⑨头发上指 ⑩令将军与臣有郤

    A.④⑥⑨⑩

    B.③⑤⑦⑩

    C.②④⑥⑧

    D.①③⑧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不全是词类活用的用法的一项是(   )
    ①越国以鄙远 ②共其乏困 ③秦王必说见臣 ④使使以闻大王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从百余骑 ⑦珍宝尽有之 ⑧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⑩素善留侯张良

    A.⑤⑥⑧⑨⑩

    B.③⑤⑦⑨⑩

    C.②④⑧⑨⑩

    D.①④⑤⑧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选项中句式全都是状语后置的一项(    )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若亡郑有益于君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使毕使于前 ⑤具告以事 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⑧燕王拜送于庭 ⑨长于臣 ⑩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③⑤⑦⑨⑩

    B.①③④⑥⑧

    C.②③⑥⑦⑩

    D.①②⑤⑧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选项中句式全都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群臣侍殿上者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⑦客何为者 ⑧以乱易整,不武 ⑨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⑩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③④⑧⑨    B.①②⑤⑥⑦     C. ③⑤⑥⑨⑩    D.④⑤⑥⑨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对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记述了烛之武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不避个人安危,毅然前往秦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秦晋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秦王的过程。

    B.《荆轲刺秦王》选自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记述了荆轲急公好义,誓死抗暴的英雄壮举,故事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C.《鸿门宴》作为我国第一部记载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中的杰出名篇,叙述项羽、刘邦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起伏跌宕,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D.《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它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关于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记述刘和珍等人的遇难过程,控诉段政府虐杀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评述惨案给人的教训,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B.《小狗包弟》通过讲述小狗的悲惨遭遇及其留给作者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痛苦的反思历程,表现了敢说真话的勇气。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热情赞美了梁先生潜心学术,热心扶掖后学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梁先生的崇敬之情。

    D.《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著有《呐喊》《彷徨》《坟》《野草》《朝花夕拾》《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2 题
  1. 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
    ________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默写题。(5分,每空1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________。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走尽这雨巷。
    4.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沁园春 长沙》,回答问题。(5分)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这片词描写的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
    ________
    2.这片词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3分)
    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浪淘沙 北戴河》,回答问题。(4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该词作于1954年夏)
    1.作者由秦皇岛外壮阔的海景联想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
    ________
    2.“挥鞭”这一瞬间动作,显示了人物的性格是________。(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1分)
    四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3分)
    ________
    ________
    2.文中引用陶潜诗的作用有哪些?(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牺牲过程,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6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以《那一次,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卷上,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
    ③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