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情景默写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ǐng)   亢奋(kàng)   家眷(juàn)    幽悄(qiao)

    B. 怠慢(dài)    行辈(xíng)   燎原(liáo)    慨叹(kǎi)

    C. 皎洁(jiǎo)   斡旋(wò)    桕树(jiù)     羁绊(jī)

    D. 冗杂(rǒng)   晦暗(huì)   屹立(yì)     戛然(g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浑浊的污流,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

    ①沃野千里   ②繁花似锦

    ③碧波荡漾   ④星光灿烂

    A. ②③④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将“广泛”放到“交换”前面)

    B. 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

    C.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或“使”去掉其一)

    D. 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随地吐痰”之前加上“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社戏》这篇散文出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忘/路之远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惯。

    传统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丁兴旺、迎祥纳福;冬至(前夜)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爆竹好惊眠

    彭秋平

    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老祠堂里的鼓声擂得山响,十里八乡清晰可闻;井台边,时而传来杀猪宰鹅的声音;磨豆腐、蒸米饼、切糖片……忙碌的声音日夜在老屋里喧响。“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有按捺不住的伢子,将新年的头一颗爆竹甩上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②在名目繁多的乡村过年习俗中,爆竹历来扮演主角: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大戏、十五迎龙灯……哪一样都离不开它高亢的开场。乡人放鞭炮除了渲染节日气氛,更主要是用来祈福:在爆竹身上,寄托着农家的期盼——爆竹的响亮或喑哑,是农人预测一年财气、运气、福气旺或衰的征兆。有联为证:“燃几声爆竹,把穷鬼轰开;烧数根蚊香,将财神引来。”许多乡村懵懂少年,后来变得成熟以至老成持重,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③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

    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此时,父亲的脸专注得像幅木刻。有一个除夕,烘着的鞭炮忽然燃着了,噼噼啪啪转眼一挂鞭炮化作一屋烟雾。因之,全家人默默无声地度过了一个年夜,接着便又担惊受怕地挨了一年光阴。

    ⑤家穷,又想廉价买好货。有种俗称“鸡婆带鸡崽”的鞭炮——一个大的带一群小的,燃放时声音怪怪的,像在叫“隔里隔壁穷——隔里隔壁穷——”邻人不乐意了:“大过年的,怎么来咒穷我们?”以后就没敢再放这种鞭炮,可日子仍然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到年终分红时,一家人谁也不愿到队部去瞅一眼。与我们同住一幢老屋的义道公、驼背伯,家景比我们稍好些,都向着我们。又到过年时,驼背伯说:“咱们三家的爆竹合放吧?”母亲是个明理人,怕沾人家的,迟疑了。义道公说:“三根稻秆搓成一根绳,结实哩;三户人家抱成一团,人多接得起大福大贵。”果然,这一年的炮仗震得山响。尽管这年的光景也没见得好到哪去,但驼背伯他们怜贫恤穷的举动,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

    ⑥在我们这个三百多户人家的村子,燃开门炮的时间也是有规矩的。尽管没有成文,但哪个敢贸然冲撞?有一个年夜,村头狗生家的大儿子肚子疼,家人在屋里急得团团转,眼瞅着人痛得死去活来,熬到三时,才敢点着鞭炮,抬上病人直奔公社医院,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晚半点钟人就没了。村里的老辈人都说:“祖宗菩萨坐得高——这不?没事!”

    ⑦开门炮响后,便是伢子们的天下,挨家挨户捡爆竹。有引线的最好;掉了引线没爆响的也有玩头:将爆竹拦腰折成“V”形,围成一圈,点上一个,“呼——”爆竹间相互“火拼”起来,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它们的声、光、色、味交织成一片迷幻天地,让清寒的童年得到了片刻的欢娱。也有的人家爆竹全炸成了纸屑,捡爆竹的伢子了无所获,但切记:不准信口说出“没有”这样犯忌的话来,否则主人定顾不得“孩童言语,百无禁忌”,从门里伸手赏你两个火辣辣的“火烧饼”,还夹一通臭骂。

    ⑧年年岁岁就这样水一般流走了。如今,乡里人过年再也不必缩手缩脚了,开门爆竹大都是“万编”,电光炮串在一起像数不清的“朝天椒”,个个红、辣、响、快,让人听得酣畅淋漓。唐朝诗人张悦在《岳州守岁》中写道:“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妙,可见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这也是当下新农民的切身感受吧?

    ⑨为保护环境,城里如今不提倡放爆竹了,这是好事,就让久远的爆竹声在记忆中轰响吧。

    (选自《江西日报》)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和爆竹有关的事

    父亲

    除夕年夜饭后,独自久久地焙爆竹

    ①____

    ②____

    狗生家

    ③____

    ④____

    挨家挨户捡爆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题目“爆竹好惊眠”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3.选取合适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1)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

    (2)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

    4.在乡间,孩子们想着过年,大人们却未必如孩子们所想。正如文中引用的一句俗语“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中列举了乡下过年的许多习俗,请你把这些习俗归纳出来(至少写三个),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习俗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明

    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又滚出了泪珠。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望龙的父亲虽然下了手术台,但癌细胞已经大面积扩散了。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在医院住到年底,还是回了家。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都不扶。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望龙的父亲终于在清明这天被无常带走了。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好日不现中。”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的电话。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这些环节本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就再少请四个小时假,不耽误考试。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慨。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即,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以小失大!

    返回学校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遗憾地留下空白……

    1.④---⑧段写了清明及其第二天发生的事,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大意。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小说开头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根据语境,写出加点语句的含义。

    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又滚出了泪珠。

    4.本文艺术地表现了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你认为文中的张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5.本文的结尾,有人认为应改为望龙在考场对《奔丧》的文意感同身受,考出了比以往更加优异的成绩。你认为能这样改吗?请说说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延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本诗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写成的。

    (5)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差披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

    央视举办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比赛活动圆满结束,这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议,请你参加以下活动。

    (1)【活动一】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下面月亮组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诗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诗二: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戴叔伦《关山月》

    内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光明中学开展了中学生课内古诗词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活动,从以下的问卷调查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A.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答:为了应付考试。

    B.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C.你是否经常摘抄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答: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D.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答:不理解题意。

    E.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答:老师和家长要求。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渔人甚异之

    (3)麻枲之属

    (4)迫暮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3.甲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乙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4.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3.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写作练习

    有人说:“走着走着,我们就长大了。”是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有前行,自然就有怀念。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个地方,会珍藏着我们的秘密,镌刻着我们的足迹,生长着我们的信念,承载着我们的悲欢离合……

    以“怀念__________的日子”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得抄袭“阅读题”的内容,不得出现真人真姓。字迹工整、文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