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4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人说克伦威尔是一位“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其主要依据是

    A.率“新模范军”打败王军        B.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C.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D.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克伦威尔在其“护国主”任上曾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上述言论说明了克伦威尔

    ①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④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燔诗书而明法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右图本质的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的“这一制度” 指的是

    A.井田制             B. 均田制

    C.三长制               D. 租调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评述正确的是

    ①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④都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处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惠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如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理财和军事措施 

    ②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③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④王安石变法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新、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

    A.是否反对民族压迫                    B.是否反对封建统治

    C.是否反对军阀统治                   D.是否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B.争取印度的自治

    C.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                  D.提高印度民族自尊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有关于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评价正确的是

    ①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②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了人民团结

    ③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④束缚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主要表现在

    A.资源被掠夺     B.人民被欺压   

    C.领土被肢解    D.君主被废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与亚非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凯末尔革命成功的突出特点是

    A.发动民众广泛参与           B.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C.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          D.赢得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型题目。其中不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B.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C.孝文帝——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D.王安石变法——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

    B.阿里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进程

    C.阿里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阿里通过改革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861年,一位俄国人说:“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以下观点最能充分佐证该说法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农民仍然很穷困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农奴脱离村社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侍……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广大农民              B.中下级武士  

    C.新兴地主               D.高利贷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这就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列历史人物的改革没有使本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  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一一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

    化因素”的主要表现。(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对现代化发展有何不同影响?(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地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

    (1)马克思为何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分)

    (2)为什么说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6分)

    (4)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