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0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23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 说汉话   B. 穿汉服   C. 改汉姓   D. 依法治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人是(  )

    A. 魏征   B. 房玄龄   C. 杜如晦   D. 姚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 都护府   B. 市舶司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宣政院和驻藏大臣职责中的共同之处是(  )

    A. 管理西藏军事、行政事务   B. 管理全国佛教事务

    C. 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D. 管理西北地区军、政事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哪些人能够受到政府的奖励?(  )

    ①勤奋苦读的人 ②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 ③军功卓著的人 ④经商致富的人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下图为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中的甲骨文仿古碑林。该文字反映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东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了商鞅变法   B. 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 牛耕得到推广   D.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西周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等,都有较快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上述史料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没有阐述的是(  )

    A.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B.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C.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D. 对郑和的评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把(        )和(       )尊奉为我们的人文始祖。(  )

    A. 盘古、黄帝   B. 炎帝、黄帝

    C. 黄帝、大禹   D. 炎帝、大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 齐桓公 秦朝   B. 晋文公 齐国   C. 齐桓公 秦国   D. 楚庄王 秦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孔子的下列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 提出“仁和礼”的学说   B. 提出“为政以德”

    C.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D. 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赞颂的“秦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能够成就他千古一帝业绩的史实是(  )

    ①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③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④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A.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B.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 开创中央集权制

    D. 创立分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汉通西域最初的军事目的是什么?(  )

    A. 修筑长城   B. 开通丝绸之路   C. 反击匈奴   D. 收复新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史实,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 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④秦国商鞅变法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的生产工具先进   B. 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C. 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D. 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 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 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C. 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描绘隋朝大运河的起止地点是(  )

    A. 北达涿郡,南至洛阳   B. 北达涿郡,南至江都

    C. 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D. 北达涿郡,南至邗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唐朝时,我国文化辉煌,名人辈出。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任用姚崇等贤臣为相

    B. 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C. 玄奘——游学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

    D. 鉴真——东渡日本,创制日本文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认为“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其方向是(  )

    A.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 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 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 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下列是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①汉族外迁边疆 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同汉族融合 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其中所提到的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指(  )

    A. 汉族   B. 满族   C. 傣族   D. 回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清雍正帝时,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其标志性事件是(  )

    A. 内阁的设立   B. 创立厂卫特务机构   C. 废除丞相   D. 设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左传》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固王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反映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中央集权制   D. 王位世袭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请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 汉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族,由于对这些民族的统一方式不同,汉朝对它们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汉王朝继承了秦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的这一制度,在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等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3月,左宗棠移驻肃州(今酒泉),督率220营大军西征。他根据新疆北可控南的地理形势,确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指挥清军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复了乌鲁木齐等北疆大部分地区。……1877年春,清军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军队。1878年1月,清军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历史试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朝在边疆地区采取哪些管理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迎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什么特殊的政治制度?新疆行政区划名称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说明我国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5)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恐怖主义比较猖獗。在新疆等边疆地区发生过一些恐怖组织袭击破坏事件。你认为,如何应对恐怖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图

    (1)据汉代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专门设立了什么机构来管理图中的C所代表的地区?

    材料二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自《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鲁教版)

    (2)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唐朝经陆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材料四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大国崛起》

    (4)材料四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四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5)根据材料五,回答“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再下第》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2)上述材料描写的是什么制度?

    (3)这种制度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你认为这种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两宋时期,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大大超过北方。……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1159~1179年,南方人口由1600多万增加到2900多万。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 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历史:第一项发明是在文字交流方面,第二项发明是在进行战争方面,而第三项则是在辨别方位方面。……就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力量而言,没有哪一个王国、哪一个宗教或者哲学能够与这三大发明相比。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2)宋代文化繁荣。请写出材料二绘画作品的名称,并指出宋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哪三大发明领先于世界?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