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的怜悯之心是      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       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       ,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A.裹挟    麻不不仁    纷至沓来  

    B.裹带    无动于衷    络绎不绝

    C.裹挟    无动于衷    络绎不绝  

    D.裹带    麻不不仁    纷至沓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斑纹和斑点的收集乐趣使蓑鲉同其他鱼种显著地区别开来,加之它傲慢得极其懒散的泳姿,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为植物。

    B.通过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增与减的设计,可以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

    C.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鲁迅的回答是:直面人生。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格的健康通达快乐。

    D.宇宙的浩渺和心灵的深邃,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诗词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  

    B.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C.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D.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②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

    ③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

    ④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

    ⑤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

    ⑥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⑦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A.④②③①⑦⑤⑥   C.①③②⑥⑦⑤④

    B.①③②⑤⑥⑦④   D.④①③②⑦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表述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经历了先秦的世卿世禄制、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朝的科举制等四个阶段。李密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说的就是 “察举制”。《长亭送别》里洁云唱“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说的就是科举制。

    B.景泰蓝,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C.“伊甸园”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居住的乐园。后来,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知善恶树的果子,并也让亚当食用,二人遂被上帝赶出伊甸园。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莎翁在四大悲剧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属于超道德范畴,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周君墓志铭

    归有光

    君以嘉靖某年月日卒。先是,其子诗试礼部,下第还。会大司成奏言:“监学法久坏,天下士云会京师,一旦不为有司所录,往往去,居家自便;六馆几空,非所以为太平之观。乞下所在长吏,敦遣至京,修舍法以几化成之效,有不如诏者,罪之。”制曰:“可。”于是诗在南雍,间岁不归,不见君之殁。

    君之配,先十年卒。诗与其弟谏、训、谟,启攒,与君合葬于县郭外小虞浦之原,请铭于余,泣且言曰:“先人少遭闵凶,孤露无依,寄于吾外家。与先妣誓志自立。从里师学,无所成;为农贾,又不能就。已而入县书狱。诗时为童子,县令见其文而爱之,以是待吾先人不与他从事比。然其教子,不为一切,优游而已。先妣独严迫不少假贷。尝曰:‘吾为生良苦,汝宜自勉。吾见某某皆以贫贱发迹。汝能自立,无忘吾言。’先妣寻卒。先人井臼之事,身自为之。前此不问也。盖不欲使儿辈与闻,惧用志之分。诗所与游者,年皆与先人若,先人益和光如己友。盖游吾父子间者,欢然无间也。念吾祖之蚤殁每祭辄潸然泪下。叹处世之难不敢少自宴逸。比诗获举于乡,始用自适。而诗方卒业太学,待试于礼部,几斗升之禄,而天之降割,遂至于此!自念家故微,先君、先妣勤一生之力,俾有田庐,使诗兄弟得专志于学。视前世以孤童自奋者,不及诗远矣。而不一日养,尤可痛也。愿夫子赐之铭。”按其友沈孝状云云,诗语良然。

    君讳寰,字民服,年四十有九。孺人姓金氏,年三十有八。葬以甲子正月日也。呜呼!人子之痛,何有穷乎?

    余闻君为从事时,巡抚都御史尝捕人,误以同姓名系南京司寇狱,论死。其父老矣,且无子。诉于县,君为言县令,即日上状白其冤,取其人还。其所全活类是。稽之于古,后当有兴者。是为铭。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独严迫不少假      贷:宽容

    B.诗获举于乡          比:等到

    C.有田庐             俾:使

    D.前世以孤童自奋者      视:觉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之子在周君去世之前到礼部应试,落第后一直留在南雍,隔了一年也没返回家乡,没有看到父亲去世。

    B.周君原配早周君10年而死。周君之子与弟弟周谏、周训、周谟拾取母亲骨骸,将其与周君合葬在县城外小虞浦之原。

    C.周君教子宽松但周君之妻教子严厉,曾提及她自己谋生辛苦,教育子女应该自勉自立。

    D.周君担任从事时,巡抚都御史曾经抓捕人,误把同姓名的人关押在南京司寇狱中,被判处死刑。那人父亲向县里申诉,周君帮助了对方。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念吾祖之蚤殁,每祭,辄潸然泪下。叹处世之难,不敢少自宴逸。

    (2)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

    (3)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太史公自序》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周君是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诗人家在温州平阳,本诗是他旅居镇江之作。

    (1) 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书怀”的内容。

    (3) 请简要赏析尾联“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山顶千门次第开。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3)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

    (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诗经·邶风·击鼓》)

    (5)            ,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6)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7)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清凉古道

    张恨水

    ①有人这样估计:东亚的大都市,如上海、汉口、天津、北平、香港、广州、南京、东京、大孤、名古屋、神户,恐怕都要在这次太平洋战争里毁灭。这不是杞忧,趋势难免如此,这就让我们想到这多灾多难的南京,每遇二三百年就要遭回浩劫,真可慨叹。

    ②我居住在南京的时候,常喜欢一个人跑到废墟变成菜园竹林的所在,探寻遗迹。最让人不胜徘徊的,要算是汉中门到仪风门去的那条清凉古道。这条路经过清凉山下,长约十五华里,始终是静悄悄地躺在人迹稀疏、市尘不到的地方。路两旁有的是乱草遮盖的黄土小山,有的是零落的一丛小树林,还有一片菜园,夹了几丛竹林之间,有几户人家住着矮小得可怜的房舍。这些人家用乱砖堆砌着墙,不抹一点石灰和黄土,充分表现了一种残破的样子。薄薄的瓦盖着屋顶,手可模到屋檐。屋角上有一口没有圈的井,一棵没有树叶的老树,挂了些枯藤,陪衬出极端的萧条景象,这就想不到是繁华的首都所在了。三牌楼附近,是较为繁华的一段,街道的后面。簇拥了二三十株大柳树,一条小小的溪水,将新的都市和废墟分开来。在清凉古道上,可以听到中山北路的车马奔驰声,想不到一望之遥,是那样热闹。同时,在中山北路坐着别克小坐车的人,他也不会想到,菜圃树林那边,是一片荒凉世界。

    是一个冬天,太阳黄黄的,没有风。我为花瓶子里的腊梅、天竹修整完了,曾向这清凉古道走去。鹅卵石铺着的人行古道,两边都是菜圃和浅水池塘,夹着路的是小树和短篱笆,十足的乡村风光。路上有三五个挑鲜菜的农民经过,有一阵菜香迎人。后面稍远,一个白胡老人;骑着一头灰色的小毛驴,得得而来,驴颈子上一串兜铃响着。他们过去了,又一切归于岑寂。向南行,到了一丛落了叶的小树林旁,在路边有二三户农家的矮矮的房屋,半掩了门。有个老太婆,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我想,这是南京的奇迹呵!走过这户,是土山横断了去路,裂口上有个没顶的城门洞的遗址。山岩上有块石碑,大书三个楷书字:“虎踞关”。石碑下有两棵高与人齐的小树,是这里唯一的点缀。我站在这里,真有点怔怔然了。

    ④在明人的笔记上,常看到“虎踞关”这个名字,似乎是当年南都一个南北通衢的锁钥。可以料想当年到这里行人车马的拥挤,也可以遥思到两旁商店的繁华,于今却是被人遗忘的一个角落了。南京另一角落的景象,实在是不能估计的血和泪,而六朝金粉就往往把这血泪冲淡了。

    ⑤回到开首那儿句话,东亚大都市,有许多处要被毁灭,这次在抗战时期,南京遭受日寇的侵占与洗劫,也不知昔日繁华的南京,又有哪几条大街,变成清凉古道了。

    (原载1945年月1月23日重庆《新民报》)

    1.本文题目是“清凉古道”,简要说明作者这样命题的用意。

    2.本文第3段画线部分写景,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3.本文处处对比映衬,说说都有哪些描写构成对比映衬的关系。

    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①卫恒《四体书势》讲:“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其语义是强调说明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

    ②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的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干炼秋风的线条、用笔,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燥与润、迟与速、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形式入手,从我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间,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样的东西不是在形式的节奏上把握就能达到的,而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的培植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③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有人讲书法是一种纯形式艺术,德国音乐学家汉斯力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背后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孙过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虽然书法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艺术”,但书法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它的线条,而在于它重视情性。

    ④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例如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价值。黄庭坚若没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特面貌也不会出现。

    ⑤书法当观“韵”, 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还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先”、“书在写意”还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

    1.请简要概述第2段的论述层次。

    2.第3段中写到“弘一法师”,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章,阐释“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的内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bì,大腿)间,虽壮夫膂(lǚ,脊背)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