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人将下面漫画中逃跑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漫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列强获得的侵华权益是(   )

    A.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   B.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

    C.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   D.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国民党颁布决议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B.国共决裂,反蒋抗日  

    C.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D.国共对峙,内战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把中国的抗战带入了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D.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19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6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6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办……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二  抗战中,一些西南大后方城市人口激增。如重庆,1937年人口为27万,1945年超过100万;成都1939年人口为30.9万,1945年达到70.1万……但战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居留的很少,多数城市又回复到战前的规模。

    ——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量人口西迁的原因。抗战胜利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反映了国人哪一传统观念?  (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