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重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几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

    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C. “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D.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 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 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 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4.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的不同需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B. 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治者极为看重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C. 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

    D. 相比于我国古代其他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最晚,它持续的时间最为长久,其人才选拔机制是十分先进的,对我国近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25分)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巨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眼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定格了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形象。

    在这个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个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国人的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早已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显然没有他“卫星上天”的成就那般令世人信服,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1958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后来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他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眼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这些都是一个完美的科学家所应当具备的。

    B.人们并没有像对"卫星上天"的成就那样信服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C.“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是钱学森找到的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进而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始了全面的解读。

    D.钱学森认为山水城市应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在钱学森的倡议下,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

    E.本文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不但介绍了“导弹之父”在航天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还重点介绍了钱学森在其他领域的突出贡献。

    (2)本文题目是“钱学森的遗产”,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丰厚的遗产?请分条陈述。(6 分)

    (3)本文是按怎样的篇章结构进行写作的?文章的第二段有什么作用?(6分)

    (4)“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钱学森”诠释了怎样的科学家的内涵?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注,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注]渐:(疾病)加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宗东都                幸:帝王亲临

    B.承嗣又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       辞:借口

    D.炎反有端,卿未知耳        顾:考虑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3分)(   )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3分)

    (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3分)

    (3)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两种并作赏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

    (5)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我们班级有一个调皮鬼,平时老师在还算老实,但只要老师一离开,他准把教室里搞得乌烟瘴气的。

    B. 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 少林寺僧人,个个武艺高强。他们一般从小就穷兵黩武,有的经过长达几十年才出师。

    D. 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房屋、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感情。

    B.康达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D.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这些事件相连地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我祖国的将来担心,开始认识到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

    ①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  ②它讲到日本的占领高丽与台湾,中国的失去安南、缅甸  ③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些政治认识,尤其是我读了一个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④我甚至现在还能记得这小册子的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 ⑤给予我的已经反叛的青年头脑以一个永久的印象

    A.⑤③④①②      B.③⑤②④①       C.④⑤③②①       D.⑤③④②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6分)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清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从1876~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4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5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旱不仅使农产品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竟达1 000万。由于这次大旱主要发生在1877年和1878年,而这两年的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

    从“丁戊奇荒”的特点角度提炼3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3个字。

    答:①                ②                 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仿照示例,请以“跑步”“写字”为话题写人生,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你一定遇上什么困难,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

    这个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困难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困难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

    读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自立文意,题目自拟,观点正确、鲜明,不少于800字。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