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作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B.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最初的温暖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本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得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得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又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面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一摞厚厚的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兵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其实,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三年前因病去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女孩与男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先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新鲜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2.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4分)                                                                                                             

    3.倒数第二段交代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班廷的奇迹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别人从来未能做到的事情,班廷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竟以百折不回的毅力,一鼓作气地做成了,一个奇迹产生了!

    班廷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小镇上的外科医生,年轻时曾立志研究神学。不知为什么,很少有患者光顾他的诊所,所以他的时间很充裕。如果有好文笔,他完全可以写些夏洛克、福尔摩斯之类的侦探小说,可惜他没有。于是,他打算到附近的大学当钟点讲师。

    在这以前,他没有认真钻研过学问,为了备课,只好多跑图书馆,对新的医学动态就只好临时抱佛脚了。一天,他站在科学新刊书架前哗哗地翻看着,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篇有关糖尿病的报道上。当时,糖尿病是不治之症,许多年轻人死于这种病。他是医生,自然很关心这方面的报道。尽管读起来有些困难,他还是坚持看完全文。他越看越兴奋,无法令自己平静下来。文章说:“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狗的胰脏中抽出可以防治糖尿病的物质。但是,如果将正常狗的胰脏切去,这只狗肯定患糖尿病,所以,我认为胰脏中肯定具有可以使之不患糖尿病的物质。”文章还写道:“若将狗胰脏中分泌消化酶的总管结扎住,狗仍然不会患糖尿病。所以,这种物质不应该是消化酶。这种能防治糖尿病的物质似乎存在于胰岛内。”

    班廷把这篇报道看作来自上天的启示,因为他已经在这篇报道的启发下,想出一种抽取方法,他确信自己可以成功。他想:“现在之所以没有人成功,一定是因为胰脏中的消化酶破坏了可以防治糖尿病的物质。”他的设想是:把分泌消化酶的总管结扎住,使产生消化酶的地方失去分泌功能,然后在不破坏防治糖尿病物质的前提下对胰脏进行抽取。若将抽取物给糖尿病患者注射,患者一定可以得救!

    班廷立刻找到当时糖尿病研究权威、著名的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劳德,教授迎来了一位年轻人的到访。来人向他请求说:“我有了一个抽取防治糖尿病物质的方法,很想试试,您能接受我作为您的研究生吗?”他言辞恳切,声音略有些激动,但看上去游说并不是他的专长。在年轻人表明来意之后,麦克劳德教授并不为所动,而是婉拒了来人的请求,并说:“这件事迄今没有人成功,所以本教研室也无法接受你。”显然,麦克劳德教授对这个年轻人的资历、经验都不够信任。看到教授如此态度,年轻人难掩失落的神情,待了没多久就离开了。但是班廷却没有放弃。在此后的几个月,班廷反复拜访麦克劳德,再三恳求教授:“如果不能作为研究生进入您的研究室,那么,暑假期间是否能借我使用您的实验室?”考虑到这类研究关系到许许多多糖尿病患者的生死问题,教授终于答应了他,并给了班廷10条狗作为研究的材料,其余的材料自备。麦克劳德教授还给班廷找了一个名叫白斯特的学生做助手。为了筹集实验资金,班延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上天似乎十分眷顾班廷,麦克劳德的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更为重要的是,助手白斯特精于化学分析,这正好弥补了班廷在这方面的不足;而班廷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外科医生,他做的手术无可挑剔。这两位年轻人的合作,简直是近乎完美的珠联璧合。

    1921年5月中旬,班廷和白斯特在麦氏实验室开始了实验。在开始时,麦氏也给了些指导,但不久,他就去苏格兰休假去了。实验的进行在开始时是极不顺利的,两周内,10只狗有7只在切除胰腺和结扎胰导管手术中死亡。不得已,只得自己到市上去买狗,他们的心里十分焦急。总之,几乎两个月过去了,研究进程却远不理想。共做了19只狗,因感染及手术创伤等原因死了14只。班廷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几乎喘不过气来。他没有了工资,一切实验费用又都要自己付,实验室条件很差,湿热难耐,生活也清苦,无昼无夜地工作,食住既无定时,也无定处。交好了几年并已订婚的女友也与他告吹了。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对攻克胰岛素的信心。他与白斯特相互鼓励,决心再从头做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初秋的8月里,他们的实验获得了兴奋的结果。在10只糖尿病狗身上,共注射了75次以上的提取液,收到了降低血糖和尿糖的效果,特别是其中的两只狗,一只活了20天,一只活了70天,在反复注射提取液时,狗的状态维持得很好,提取液的治疗效力是确凿无疑的了,这使班廷和白斯特感到十分欣慰,一切过去受过的苦难都置之脑后,寻找胰岛素的前途又变得光明起来了。

    当麦克劳德教授从苏格兰休假归来时,发现班廷的工作大有进展,起初还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忽然态度转变了,立即动员他的有经验的助手参加到这项工作里来,特别是对于胰腺提取液的纯化,由生化学家考立普负责,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后,他们首先对一个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儿童治疗获得成功,以后又在几个成年糖尿病人身上治疗,也获得良好效果。这时,胰岛素对糖尿病的疗效,已经是确凿无疑了。

    发现胰岛素的好消息,很快传播到全世界。班廷,这个不知名的29岁的年轻医生,现在成了创造奇迹的中心人物了。

    1923 年,他和麦克劳德教授一起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然而,班廷拒绝接受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白斯特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奖项缺少了白斯特将是一个巨大的缺憾,是不公平的。 但根据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规则,获奖名单一旦公布就不能更改。委员会派专人做班廷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劝服他接受了奖金。随后,班廷立即把奖金分给了白斯特一半。

    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班廷积极参加军事医学问题的研究而东奔西走。1941年2月,在飞往英国途中,飞机在纽芬兰失事,班廷不幸遇难,终年49岁。他突然走了,走得太早了,抛下了这一切永远地走了!

    班廷发现胰岛素的奇迹,再一次证明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起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B.传记开头划线句子是说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同时善于把握机遇。

    C.本文依次记述了班廷的青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D. 班廷拒绝接受诺贝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帮助过他的人的坦荡、仗义和无私。

    E. 作者着力表现的是班廷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以及他的生活经历。

    2.班廷为什么对研究胰岛素这项工作那么投入?(4分)

    3.为什么说班廷的奇迹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4.班廷创造了一个奇迹,从他成功的道路上看,你觉得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请结合全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jué):因不满意而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太子少师致仕            致仕:官员退休

    B. 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

    C. 概独抗章明其罪            抗章:向皇帝上奏章

    D. 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报怨:同“抱怨”

    2.以下全都表现赵概是一位“长者”的一项是(  )(3分)

    A.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B.①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②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C. ①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②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 ①诰死,恤其家备至        ②概独抗章明其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赵概斩杀了从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并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来让贤。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而获罪,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编写《谏林》来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做了不少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连一直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4分)

    (2)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4分)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雨霖铃》(寒蝉凄切)“                    ”两句写设想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宋武帝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金戈铁马,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忠贞爱国的体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吾所以为此者,       ”也体现出蔺相如的这一情感。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          ”,描绘出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5)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采(xié)    愧(jiū)   来品(bó)     厚德物(zài)

    B.括(náng)   邻(bǐ)    奏曲(xié)    韬光养(huì)

    C.防(tí)    漫(sǎn)   刎交(jǐng)   金蝉脱(qiào)

    D.拜(yè)     奢(mí)    压戏(zhòu)   首以待(qiáo)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斡旋   激将法   坐无虚席   久负盛名

    B.诤言   势力眼   礼尚往来   众望所归

    C.喧嚣   活性炭   相濡以沫   厚积薄发

    D.冒然   避风港   锋芒毕露   计日程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来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这与国内许多富豪漠视慈善事业、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B.歌德作《浮士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作品,都是创作者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C.有些“编剧”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做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裁缝”编剧满天飞,“抄袭之争”、“改词风波”纷争不断。

    D.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只是在一念之差的事,但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要想将来不后悔,不怨恨,就要在那一瞬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核心价值观不是孤悬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现实之上的空中祥云,而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

    B.-个人的生活阅历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C.最新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死亡病例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增高造成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

    D.减少外出、减少户外锻炼、饮食清淡、少开窗通风、适量补充维生素等,都是防止雾霾不再侵袭我们健康的有效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材料的要点,不超过20字。(3分)

    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副教授弗朗西丝卡•吉诺说:“我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恶劣天气下,人们能更好地专注于工作,此刻的天气不会让他们脾气糟糕,因为他们能心无旁骛,不会去想着到外面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研究人员要求200名成人预测天气对个人工作效率的影响。超过80%的人预测好天气会提高工作效率,约同样比例的人预测坏天气会降低效率。

    为了检验预测是否准确,研究人员对日本东京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调查,持续追踪该行雇员的工作效率。研究人员将获取的具体数据与同时期东京的气象数据做了比较,发现降雨量每增加l英寸,工作人员完成每单交易的时间就减少1.3%。“我们发现,能见度低且极端温度也与工作人员效率高的时期相符。”吉诺说,“同时,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则工作效率低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另写两句宣传语,要求:上句和下句结构相同,要包含“书写”二字,字数在12-20字之间。(4分)

    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该节目寓意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正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一一“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本节目设计研发者关正文说:“我们的汉字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所以,我们才举办这样的活动。”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